cript>
张学良
本文摘自《革命》,杨奎松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此时红军主力集中甘北作战,陕北后方空虚已极,东北军大举推进,特别是直捣红色首都瓦窑堡,不可避免地会在红军及苏区群众心理上造成极大损伤。因此,中共中央将这件事看得相当严重和急迫。然而,周恩来的几封电报却未能使局势出现转机。12日,只有正在洛川的刘鼎来电说明王以哲部向苏区推进事实为西北“剿总”命令,现已通知停止,军部允许暂待二三日张学良返归再定下一步如何行动。可是,13日,与红军有过接触的一○七师司令部,仍派何东升副官送来公函,声称该部“奉命向蟠龙镇及永坪镇、瓦窑堡各地前进”,要求红军“予以方便”。
在整个形势极端有利于发动东北军参加抗日反蒋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之际,公开与东北军重开战火,自然不是中共中央所情愿的。何况二十九军和三十军因距离较远,来不及回防,故周恩来等不得不委曲求全,努力争取和平解决此一事件。
为此,周特派联络局局长李克农直接与一○七师师长刘翰东联系,说明与张学良、王以哲前此约定之双方地域范围,要求该军停止继续向前推进。为了能够证明双方高层已建立统战关系,阻止对方推进,李克农这时不惜将王以哲与周恩来的通电直接出示给了刘翰东等人。此举为王以哲得知后,又不免引起王极度不满。事实上刘翰东因直接受命于“剿总”,也并不因见到周、王通电即停止部队的推进。他表示,无论从执行“剿总”命令角度,还是从指挥部下角度,他都难以取消此次行动,不如红军适当配置兵力,迟滞东北军前进,“以释群疑”。李克农虽亲自跑去蟠龙镇面见刘说明情况,刘还是坚持非进不可。他强调,中央军汤恩伯部正从山西渡河大举西来,瓦窑堡终不可守,红军不如干脆放弃,这也便于东北军用以宣传,消除南京方面的怀疑。李克农使命所在,也只能坚不退让,解释说,东线之敌并无进占瓦市企图,“我军奉命决在官路坡、杨高坡、涧山地进行顽强防御,巩固瓦市”。这意味着,刘师其实并不真的打算停止不进,红军亦不愿放弃瓦市,东北军和红军之间停熄了几个月的战火,难免还会重新点燃。
直到6月15日,王以哲有电来解释原委,并致歉,形势才又出现转机。据王说,此次东北军北进,纯粹是因为西北“剿总”中蒋介石亲派的晏道刚参谋长等乘张学良不在西安和王以哲不在洛川之机发布的进剿命令,并急催前进,致使前方东北军将领只得听令而行。王以哲此时才得以在西安电令六十七军所属前进各师停止、原地不动,并将此一情况通报给了周恩来。
17日,刘翰东果然也收到新令并发来信函,通知李克农一○七师已经收到王军长电令,并于现地停止前进。而后,刘翰东、吴克仁两师终于分别退出了进占的永坪、蟠龙两镇,使眼看就要发生的冲突终于得到化解。
然而事情却并未能因此了结。这是因为,瓦窑堡这时事实上已经成为战区,不仅南面的东北军,而且北面的高双成部,特别是东面西渡而来的中央军汤恩伯部都已距瓦窑堡不远,红军此时在陕北后方之兵力只有由地方独立团扩编而成的二十九、三十两个军,两部即使撤回瓦窑堡驻防,不仅兵员少,战斗力也不强,要抵抗国民党军几方面的进攻也是不可能的。故瓦窑堡要确保不失是没有可能的,毛泽东等也已看得很清楚,故还在15日中央军委就已经做出了中央机关全部随主力西撤的具体部署。命令称:“甲、东北军现三路向瓦窑堡前进,昨日其左中两路已抵安塞、蟠龙,右路达下步塔,今日可到永坪。清绥敌人亦有配合前进可能。乙、估计到瓦窑堡迟早必失,我军决搬空瓦市,准备作战。中央及军委各机关准备移至洪德城河连湾一带,其辎重先行,并以杨家园子及吴起镇附近为转运休息地点。丙、军委决定:
(1)恩来留守东线,指挥东面各军及地方部队抗击进攻敌人,并布置中央及军委转移。
(2)德怀负责布置洪德城河连湾一带机关(红校在内)期于本月底完成。
(3)林彪负责指挥沿途搬迁的机关部队并定十六日开始。”
多亏15日有了这一决定,并且没有因为东北军的后撤而停止执行此一决定,否则中共方面的损失不知将有何等严重。这是因为,瓦窑堡仅仅四天之后就在猝不及防中被国民党军占领了。
事情是这样的。本来,根据王以哲通报,中共中央已经得知,由山西西渡黄河的国民党中央军汤恩伯部将于20日开始由绥德方向向瓦窑堡推进。王以哲同时还明确表示,希望红军在瓦市不保时能够首先让东北军进占,以便东北军可以借此来向南京表功,显示东北军并未搪塞南京命令,以此掩南京耳目。而在红军方面,既然已经估计到瓦窑堡必失无疑,把它交给东北军而不是交给汤恩伯,也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中共中央也很快答应了王以哲的这一要求。负责瓦窑堡防务的周恩来虽寄希望汤恩伯部不会倾巢而来,这时也不能不做相应准备,明确通知东北军不要远撤,以便必要时能让东北军而不是让汤恩伯进占瓦窑堡。双方并且约定,一旦两军靠近时,应各自向天放枪,以资掩饰。至于东北军进入瓦市时间,则视红军东线情形具体商定。
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因发现汤恩伯部仅派两团兵力西进,中共方面当天动员全部瓦市兵力“决心抗阻之”。故电告王以哲:“兄部是否须要进入瓦市,俟弟与张先生见面时再定。十日内兄部在蟠龙、肤施间集结修路筹粮为便。”而当天王以哲因已得到周恩来前报,即照中共中央的建议向西北“剿总”谎报六十七军已占领瓦窑堡。结果,东北方向从山西西渡而来的中央军汤恩伯两团虽小心翼翼进展缓慢,而位于瓦窑堡以北最近的石湾镇守军高双成第八十六师所属炮兵第二营和步兵营两个营,却在一个叫张云衢的营长的率领下,倾巢而出,打算乘机截击从瓦窑堡撤退出来的中共机关,捡些便宜。当这两个营的国民党军进到瓦窑堡附近时,得知瓦窑堡并不在东北军手里,防守瓦窑堡的红军主力又在东北方向设防抗击中央军,城内十分空虚,故当即攻入城内,致使这个“红都”转瞬间不明不白地落到了高双成部队的手中。
等周恩来急调二十九、三十两军及警卫营星夜回援之后,张部已经据城固守,红军攻城乏术,只好转而围城,再请东北军刘翰东师以救援为名于23日开入瓦市。可是,在刘翰东想要占领瓦窑堡以向南京“表功”之际,未让其进占,如今再让刘翰东从高双成部队手中接防,其作用显然大不相同。尽管李克农这时去信建议刘不妨“夸大解张围之功,以坚宁方之信”,而刘翰东却对红军此举极端不满。
刘函称:“敝军虽入瓦市,以张营获得机先的关系,于政治上毫无号召价值。关于此点,不能不谓贵方之失信!!!弟在蟠龙与兄见面时,曾再三声明:‘要送人情,必须干脆!’而贵方一再延迟,竟将良好机会,坐送他人!吾兄函谓:‘贵军此次入瓦,应夸解围之功,以坚宁方之信。’弟以为不夸尚佳,夸则实彰其丑而坚其不信!此事乃贵我两方最大之损失也!!!”
红军与东北军两方关系此时之复杂与微妙,由此可见一斑。
瓦窑堡一事深刻地暴露出红军和东北军两军联合之事在东北军内部上下之间太不通气,不仅许多高级干部不明就里,而且与红军保持密切联络的王以哲等高层将领,也对两军联合之前途及意义缺乏深刻了解,因此只能更多地为东北军自身的利益着想,两方人员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盟友关系,思想上更是相当隔膜,东北军将领对红军的严重困难毫无同情与理解。甚至,在东北军上层,这时也仍不乏愿意贯彻南京旨意之人。中共中央计划联合并改造东北军,远不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简单。事实上,这样一种统战关系,根本上只是双方高层,特别是基于张学良一人态度而存在的,张地位之关键再明显不过了。为此,中共中央一面去电王以哲,强调:“兄我两方关系似应详告兄部各师长及团长中之优秀者,以厚团结,以便联络”,一面急盼张学良能速回西安,“速定西北发动大计及其具体步骤”,担心久无联络,“是否发生意外”?同时,中共中央还多次电召刘鼎回陕北苏区开会商量如何加速在一月之内完成发动准备的重要问题,甚至想请王以哲一并来安塞相见。
让中共中央意想不到的是,张学良对中共的态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张学良6月10日离开西安,先去兰州为邓发办前往新疆之各种手续,又于11日转去南京,至20日才返回西安。而回西安后的第三天,即22日,他就前往刚刚在长安县王曲镇开办的长安军官训练团,前所未见地发表了抗日讲演,开始实践他关于训练“佣人”的计划。他在讲演中大谈:“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已经到了!抗战是中华民族唯一的出路,抗日是东北军最大的使命,时间已不容我们谈准备了!我们要马上将准备与行动联系起来!”“宁肯因斗争致死,决不束手待毙!”其意无疑是想要激励他的军官们内心深处的抗日热情,改变过去执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的方针和信条,要求他的部下要以抗日求统一,以抗日求生存,把抗日工作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紧接着,张学良回到西安,再度与刘鼎密谈,询问有关共产党的各种知识,甚至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请求中共中央考虑和接纳。
关于张学良要求加入共产党的情况,还在1986年苏联出版的《共产国际与中国》的文件汇编里,就已经被披露出来了。在那里公布了一封共产国际1936年8月15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其中就提到了这件事。电报明确提到了共产国际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即不同意中共中央根据张学良要求计划发展其入党的提议。这份文件因为在1988年《中共党史研究》第2期上被专门译成了中文发表,故已为中国许多读者所知。只是,许多年来一直相信关于张学良不同意反蒋而主张“逼蒋”、“联蒋”的众多读者仅仅看到这条信息,还不大相信:张学良怎么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张学良要求入党的最初文献,见之于刘鼎6月30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这封电报由于当时发电和译电的技术上的原因,译文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错误。可以读懂的内容大致是:第一,说明刘已收到中央关于要其立即回苏区汇报的电报,因连天阴雨,汽车不通,故暂不能返。第二,说明西南事变起后,北方韩复榘和宋哲元暗中商量响应,韩并试图拉张学良入伙,张打算让刘鼎与韩复榘派来的代表接谈,刘因急于返回陕北已婉拒。第三,说明张学良要中共帮助训练干部,刘并要求中央为其准备发报员等。第四,也是最关键的,即是“日要求入我党耳,求专人训练”一句。这里的“日”就是张学良这时在与中共中央通电时的代号。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很明白的,那就是说:张学良主动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要求派专人加以训练。
要证实这封电报的确实性是再容易不过的了。除了上述共产国际8月15日电报内容外,目前保存在莫斯科的另一封中共中央的电报中也提到了这件事。共产国际8月15日电所答复的,也正是中共中央的这封电报。在落款时间注明为7月2日的这封电报中,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在电报中专门汇报了这件事。他明确认为可以允许张学良入党。电报说:
张在欧洲时,因苏联拒绝他到莫斯科,他便认为苏联记旧恨,无助他意。经我们解释,特别因我们在会议上,在军事行动上,在经济互助上,对他表示了诚意,他即转而十分信赖苏联,多方设法帮助我们打通国际连络……(张自宁)回来后,即要求加派领导人才去为其策划,并要求加入我们的党。我们拟派叶剑英、朱理治去,并将来拟许其入党,因为这是有益无损的。
东北军是被日本帝国主义驱逐,亡国亡家的一个军队,他背后没有任何帝国主义。且直到现在仍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嫉视。他已经与一般军阀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虽附属于蒋介石,并未给他地盘,且在待遇上歧视他。但仍保持东北军的整个系统。
电报特别要求苏联方面对张学良和东北军给予信任,强调与东北军的联合以及苏联对张学良的支持,苏联对西北发动的援助,对即将付诸行动的西北大联合计划有决定性的意义。电报称:
目前我们与蒋介石争夺东北军到了最后决斗的时期,我们客观与主观的条件虽都好过蒋介石,但还要用一把很大的力量,国际的援助是一个重要条件……西南发动已二十余日……华北韩复榘、宋哲元酝酿响应,已经发出双方不得进行内战的宣言,但尚无军事行动。近日有代表到西安,约张共同举事……东北军在西北的发动决不容缓,我们计划至迟到八月应该发动。八月上旬二、四方面军可到甘南,那时实是最好时机。你们意见如何,即行见告。
“至迟八月应该发动”西北国防政府计划,现在已只剩下一个月左右时间,各种重要准备工作尚未完成,难怪中共中央这时要三番五次地急着找刘鼎前来安塞开会呢!7月1日,周恩来再度致电刘鼎,要其“即日动身由肤施到安塞相见”。当刘鼎同日来电表示准备后日动身时,毛泽东2日又再电刘鼎,叮嘱他“务到安塞见面,有重要事开会讨论,千万勿误”。不仅如此,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均早早就专门前往安塞,等候了将近一周时间,可见中共中央这时心情之急迫和事情重要之程度了。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箱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