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封面故事 > 正文
2013-08-29 10:39 作者:吴琪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13年第35期
(金海 摄)
1991年12月1日南浦大桥竣工通车,它是黄浦江上第一座建于上海市区的大桥(摄于2005年4月21日)
今天站在上海外滩,遥望黄浦江对岸高楼林立的浦东,一般人很难想象,20多年前困在浦西的这个中国工业基地,在财政逐步下滑、企业转型艰难、住房交通拥挤、社会矛盾激化的迷惘中,是怎样摸索着找到自己的道路。
“上海搞不好了。”研究上海党史的严爱云提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是上海市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直接感受到的是物价高、经济不景气,马路上又脏又乱,一家几代人挤住在弄堂里的格子间,出门交通拥堵,上海人挤公交车的“惨烈”全国闻名。
曾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的姚锡棠老先生,用几组数字向我说明当时生活在上海的感受:上海的南京路、淮海路上有不少工厂,上海钢铁厂也在市区里,这些工厂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上海最拥挤的地段上,一平方公里住着16万人,全上海的弄堂里当时有80万只马桶。公交车每平方米要挤12人,整个上海高于12层的建筑只有十几栋。上海人逐渐发现,他们曾有的优越感在慢慢降低。
1981~1982年,上海全市曾展开“上海向何处去,建设什么样的上海”的大讨论。80年代初,《解放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文中说,相当一段时间里,上海工业总产值、出口总产值、财政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有效利用率、商品调拨量、内迁工厂与技术人员输出等10项指标均占全国第一。1980年它的产值曾占全国1/8,上交财政的数额曾占全国的1/6,但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欠账较多。到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都属全国倒数第一,而三废污染、车辆事故、人口密度等指标则居高不下。
上海人于是觉得不公平,他们对中央的财政贡献大,自己却缺乏资金解决城市建设、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上海不就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鸡嘛?”而这些表象的背后,是逐渐失去计划体制保护的上海,对未来之路的迷茫。虽然经济体量庞大,但经济基本是封闭的,它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却也成为走向市场最艰难的转型者。
这种感受,还源于对比。改革开放之后的广东经济活跃,“三来一补”的加工工业十分发达,合资企业遍地开花,深圳成为让人羡慕的经济样板。上海不远处的江苏、浙江的乡镇企业已有燎原之势,“苏南模式”的活力引来了全国关注。上海处在广东合资企业与江浙乡镇企业的夹击中,到了80年代中后期,每年经济发展速度不仅不像过去那样居于前列,还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
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出现了经济过热、货币发行过多、通货膨胀加剧等现象。上海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新问题。最突出的是,地方财政收入连续几年不断“滑坡”,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过大,老百姓的怨言非常多。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中读VIP,阅读期期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请登陆 变频控制箱 http://3683.bidadk.com/bianpinkongzhi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