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 财经 > 正文
2013-08-19 10:34 作者:谢九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7月份的诸多经济数据中,最大的亮点是工业增加值的大幅反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大大超出6月份的8.9%,也明显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工业增加值是一个颇为敏感的先行指标,尤其在我国投资占比很重的经济结构中,工业增加值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示GDP的走势。
7月份工业增加值明显反弹,主要因为工业企业对未来的悲观预期有所好转,开始增加投资和补充库存,而这种预期的好转,和7月初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中国经济的“下限”密不可分。在上半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就业不滑出下限,在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中央政府稳增长的意图,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也因此被市场解读为接近了下限,政府在下半年稳增长的措施开始被市场所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7月份的经济活动重新趋于活跃,工业增加值大幅反弹也在情理之中。
工业增加值的反弹,也带动了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降幅收窄,在过去十几个月里,国内PPI指数一直呈现负增长趋势,充分体现了经济活动趋冷的背景,如果这种趋势长期持续下去,甚至让人开始有通缩之虞。7月份的PPI虽然仍然没有摆脱负增长,但是降幅已经开始有所放缓,同比下降2.3%,环比下降0.4%,环比降幅自4月份以来第一次收窄,比6月份缩小了0.3个百分点。PPI指数降幅收窄,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经济活动开始出现止跌反弹的迹象。
在7月份的经济数据中,第二大亮点是进出口数据明显好转。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8%,其中出口增长5.1%,进口增长10.9%,而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我国的进出口双双出现负增长,创下一年半以来最糟糕的表现。7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迅速重回正增长的轨道,也基本上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7月份的进出口数据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进口增长了10.9%,而在6月份还是负增长0.7%。进口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的内需开始回暖,增加了对海外商品的需求。市场此前对7月份进口的普遍预期是大约1%左右的增长,而最终10.9%的大幅反弹,也再度引发了一些海外机构的质疑。今年4月份,我国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4.7%和16.8%,这和人们的直观感受和专业预测都相去甚远,一度引发广泛质疑,随着有关方面开始对外贸数据挤水分,随后几个月的数据开始回归正常,但是今年7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再次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市场的质疑声音也就再度涌现出来。
除了外贸数据之外,7月份的PMI也在一定程度上遭质疑。官方公布的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0.3%,比6月份的50.1%出现小幅反弹,与往常一样,这一数据和汇丰的PMI指数再次出现背离,汇丰发布的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仅为47.7%,创下11个月以来新低。官方和汇丰的PMI出现明显背离,除了统计样本的差异之外,部分细分指标也的确有让人费解之处,比如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行业,7月份的PMI指数反弹至52.5%。
7月份开始表现出来的复苏势头,可能在三季度还会有所延续。主要原因在于,自从领导层提出经济增长不滑出下限之后,虽然没有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但是一些中小规模的稳增长措施还是陆续出台,比如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部署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这些措施一方面会在实际上起到稳增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传递出政府稳增长的信号,以此提高企业的投资信心。
今年上半年,投资取代消费的位置,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引擎,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速超过20%,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大大超过去年全年16%的水平。在中国经济疲软的经济数据中,房地产表现最为强劲。从最新公布的7月份数据看,房地产投资依然保持加速的趋势,前7个月投资同比增长20.5%,比上半年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在近期政府提出中国经济的下限之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似乎开始出现松动迹象,尤其是上市房企融资渠道开始被重新放开。2009年9月,世荣兆业(002016)的定向增发方案获批后,上市房企的再融资进入冰封期,2010年4月,监管层正式宣布暂停批准房地产企业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重组。暂停4年之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在近期陆续放开,继新湖中宝(600208)率先宣布55亿元的再融资方案之后,宋都股份、冠城大通、北京城建和三湘股份等多家上市房企纷纷尾随其后,推出各自的再融资计划,尘封4年之久的上市房企再融资基本上宣告正式开闸。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的这种松动迹象,如果从长期看,可以理解为房地产市场开始从行政调控转向市场化调控,从短期看,上市房企融资能力提高,无疑会刺激其投资能力,进而保持中国经济的投资规模继续高位运行,客观上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虽然从短期看,投资带动的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中国经济在7月份体现出来的短暂企稳态势,更多还只是一种脆弱的复苏,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触底反弹。最近一年多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在整体向下的趋势下偶有反弹,但是反弹的时间都没能持续太久,很快就重新回落。去年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下滑至7.4%的阶段性新低之后,四季度一度出现过触底反弹,但是这种反弹势头也就持续了一个季度,从今年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就再次回落,GDP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7.9%下滑至7.7%,二季度继续下滑至7.5%,逼近增长下限。今年7月份所表现出来的复苏迹象,估计也会和去年四季度一样,反弹的时间不会持续太久。
继“4万亿”刺激计划逐渐淡出后,中央政府虽然没有再次推出大规模刺激方案,但是中国经济在今年仍然表现出投资重新抬头的态势,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上涨7.6%,其中投资贡献率大幅上升至54%左右,重新成为增长的第一大引擎,而贡献率一度超过60%的消费引擎,上半年对GDP的贡献率下降至45%左右。投资和消费的此消彼长,显然与中国经济转型的道路背道而驰。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的投资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消费疲软的态势仍在延续,7月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和6月份13.3%的增速相比继续下滑,也显著低于去年14.3%的增长水平。
经济下滑导致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并最终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增速仅为6.5%,不仅大大低于去年9.6%的实际增速,也不及同期7.6%的经济增速,如果按照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的计划,收入增长水平应该保持在7.5%左右才能够达标,以上半年收入增长6.5%的水平来看,这显然给收入倍增计划也带来了挑战。
政府在近期提出中国经济的上限和下限之说,以经济增长和就业率为下限,以通货膨胀为上限,如果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看,可能更需要定义另一种上限和下限,比如以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水平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下限,其中居民的实际收入不低于经济增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低于50%,以投资增速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上限,其中投资增速不超过20%,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超过50%。
从短期看,这两种上下限其实存在一定的冲突之处,对投资设定上限,显然会影响到短期内的经济增长,但从长期看,只有忍受短期的增速下滑,才能保证长期的经济转型,而经济转型越早成功,才越能保证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否则,在中国经济增幅放缓的大背景下,即使出现如去年四季度和今年7月份的反弹迹象,最终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复苏,不仅难以实现持续增长,更是离转型之路越来越远。
阅读更多更全周刊内容请微信扫描二维码成为中读VIP,阅读期期精彩内容!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