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周刊):2010-11-6 《新闻周刊》节目文稿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打开《新闻周刊》,到本周,引发本轮血荒现象的昆明市,由于献血人数增多,血库的存量已经可以满足200多家医院用血的需求,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北京等很多城市当中,看样子,血荒果真成为解决血荒的一种动力,由于血荒让人心慌,从卫生部长到街头的百姓,义务献血的人数在血荒面前明显增加,于是血荒现象得以缓解。然而,面对这次血荒的缓解,心情无法真正地轻松起来,这次血荒能过去,来自于全社会危机面前的自救。然而长效的机制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好了伤疤会不会忘了疼?下一次血荒会不会用不了多久又会卷土重来呢?但愿我们能给出否定的答案。好了,接下来共同走进本周。
【新闻回顾】
人口普查:正在进行中
从本周一零点开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全面启动。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南海怀仁堂到每一个最普通的家庭,本周,针对全国超过四亿个家庭,600多万人口普查员开始挨家挨户、逐人逐项地进行登记。为了保证人口信息的全面准确,对于没有固定居所的街头流浪者,普查人员甚至还要专门组织"零点行动",深夜前往立交桥桥洞等临时住宿点展开调查。按照计划,这次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将持续10天的时间。
通胀背后的新问题
随着通胀形势日益严峻,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备受关注。本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同时,李稻葵认为,货币供应量的超速势必会带来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导致资产过快上涨,形成泡沫。而本周,一些学者提出的所谓"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等论调,也引发了舆论的强烈争议。
入园难 择校费:务实政策终出台
上学前是幼儿园入园难,而上了学又是择校乱收费。针对如此教育顽症,本周,公众终于看到较为务实的解决之策。本周三,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学前教育五项措施,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办园、三年内培训一万名幼儿园园长教师,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等。同样在本周,教育部也发出文件,首次瞄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问题,明确提出10项具体要求,同时,各地需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陕西志丹:雪中煤荒
明天就是立冬。本周一,陕西省志丹县一场雨夹雪,气温骤降,可这里的市民走遍全城,却根本买不到煤取暖。原因是此前当地政府同经销商约定,每吨煤最高限价780元,但随着煤炭市场价格迅速飙升,经销商利润大幅缩水,导致集体囤煤惜售。周二,在当地政府同意将每吨煤价上涨60元后,销售点才终于开始卖煤。在盛产煤炭的陕北,竟出现如此"全城煤荒"的局面。而如此现象背后,则是眼下国内煤价陷入新一轮暴涨、本周再创新高的现实。如今,严冬将至,煤的问题关乎民生利益,下一步还将如何发展,的确需要警惕。
钓鱼岛 南海:不容外力干预!
本周,围绕钓鱼岛问题,针对"日本已向国会公布钓鱼岛撞船事件录像",外交部指出,所谓录像不能改变事实的真相,不能掩盖日方行为的非法性;而对于"美国建议举行中美日三边官方对话",外交部表示这只是美方的想法,中日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事。而美方多次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是极其错误的。此外,对于南海争议的问题,中方主张应由当事方通过双边谈判和平解决,域外势力不应介入。
【视点:每个人的垃圾之战】
【主持人】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我们一个又一个家庭与个体来说,有了垃圾之后一扔了之。然而就在这日复一日,仿佛轻描淡写的一扔了之的过程当中,一座又一座城市却已经不堪于垃圾的重负,全国近七百个城市当中有2/3的城市已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有1/4已经基本没什么垃圾填埋堆放的场地了,说句仿佛遥远却越发真实的一种场景,那就是垃圾已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已经快生活在垃圾之中。套用一部电影的名字,我们可以称这种景象为垃圾围城,这一切依然在进一步地恶化,什么时候才是转折的时刻?是政府的责任大,还是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做起,垃圾现在是围城,会不会变成垃圾挤走咱们的空间,我们又该怎么办?《新闻周刊》本周视点,关注垃圾围城。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厂家 http://3683.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