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立冬。按惯例,此时南飞的大雁这会儿该结队来汉越冬了。然而近半个月里,小学语文课本里提到的“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景象,在武汉却看不到了。大雁去哪儿了?
寻雁半月无果?来汉半月有余!
市民李女士的女儿刚上一年级,有一天听女儿念课文《秋天来了》,惊觉自己有很多年没有看到大雁了。她记得20多年前,武昌南湖的秋天,和课本里描绘的一模一样:天空净蓝,大雁南归。“怎么近几年都看不到大雁了?”
为解答这个疑惑,近半个月来,记者分别在东湖、沙湖、金银湖、塔子湖等市内湖泊周边选点观察,果然未有所获。按说,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一直都是候鸟南迁的主要线路及越冬地。为何难觅大雁踪迹?
有着多年观察经验的武汉观鸟协会负责人颜军解释:不是大雁没来,而是它们远离人群,只在特定的环境内栖息。另外,为避开猛禽袭扰,它们多选择在傍晚或夜间迁飞,所以普通人鲜有机会观察到。“事实上,今年的大雁早就来了。10月20日左右,观鸟爱好者叶明就曾在府河附近,看到一群栖息的大雁。在沉湖等地,前来越冬的大雁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受访时,叶明说,国内大部分地区鸭雁类对人类保持高度警惕,很难接近人群300米范围,闹市想见雁阵飞过,也确实很难。
鸿雁几乎看不到 再无雁鸭满东湖
朱小明是武汉观鸟协会创始会员之一,多年的观察让他对大雁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说,除了避人,栖息地的丧失也是中心城区看不到大雁最主要的原因。“大雁喜滩地,只吃水涨水落形成的滩地上的草。在中心城区,滩地的减少,让大雁觅不到食”。
据了解,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东湖落雁岛每天都有过万的雁鸭栖息。而现在,随着滩地消失,东湖的雁中咀、落雁咀再无雁鸭满湖。
在叶明的观察记录中,武汉最早可在9月底迎来首批大雁,来得早的一般是过境大雁,留下越冬的,则抵达时间较晚,从10月底持续至11月底。这其中,以灰雁、豆雁和鸿雁最为常见。遗憾的是,会“传书”的鸿雁几乎看不到了。“鸿雁喜食水生植株及其球茎,许多自然水体被开发为养殖水体,大量放养的草鱼导致水草锐减,断了鸿雁的食物链。目前鸿雁这一种群的数量,已不及上世纪90年代的10%”。
沉湖府河寻滩处 过冬鸟儿莫打扰
“要找到大雁,必须先找到其栖息地。”朱小明说,大雁不喜欢太热的天气,最南一般就飞到湖南的衡阳,所以那里也被称为“雁城”。长江中下游湖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都是大雁最主要的越冬地。其中,武汉所处地域湖泊众多,历史上就是传统的鸭雁类越冬地。
根据记者此前在东湖、沙湖等湖泊周边的选点,朱小明认为是“找错地方”。观鸟人士多年观察发现,在武汉166个受保护的湖泊中,能找到大雁身影的不足10个,且这些湖泊都分布在远郊。目前,武汉观鸟人最熟悉、种群相对稳定且数量较多的雁类越冬地,一为蔡甸区沉湖湿地,一为府河柏泉段。
“中心城区看不到雁阵飞行虽为遗憾,但城市正努力留住它们。”朱小明介绍,为了排除人为干扰,沉湖和府河都已相继采取保护措施,给大雁辟出一块相对安全的滩地区域。每年到11月底,大雁的数量会达到高峰,这一数量会稳定至次年2月初。等到春天来了,它们就要飞回西伯利亚了。一般3月中旬,最后一批大雁飞离武汉。
短短数月,“偏爱”冬天在武汉小住的大雁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家。武汉观鸟协会负责人提醒,鸟类对人类活动很敏感,请大家尽量不要去打扰它们。
【链接】
雁阵飞行,为何排出“一”“人”字?
大雁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做“尾涡”。后面的鸟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适于对“尾涡”气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群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另外,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会经常变换,其作用是为了轮换头雁,使它别太累。
记者黄师师
了解更多请登陆 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peidian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