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在今天看来准确性依然很高,是有道理的。而俗语“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也是古人经验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
一、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

重阳节在古代,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因为“九”在《易经》中为阳数,是最大的一个数字,而“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就是一句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当经典的俗语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说这两天前后,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会少。
但如果重阳节这天前后都没有下雨,那就要再等几天,看看九月十三这天是否下雨。如果这一天还不下雨,那么这个冬季的降雨雪就比较少,这样是不利于农事劳动的。

从字面上来,这句农谚的意思是九月初九的重阳节降雨与否关系到一整个冬天的天气,如果重阳节这一天下了雨,那么接下来整个冬季的雨水都不会少。
如果重阳节前后两天都没有出现下雨天,那么就要根据九月十三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如果这一年仍然不下雨,就意味着冬季的雨雪量比较少,也就是那个农民口中的干冬。
重阳下雨对旧时靠天吃饭的农民是祈盼的。“瑞雪兆丰年”,冬季雨雪多少,对来年庄稼的丰歉将起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比较好奇,重阳这天下不下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呢?
二、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

在有些地方还有“重阳晴一冬凌;重阳阴一冬温”的说法,意思是说重阳节这天是晴天,冬天就比较冷,而这天是阴雨天,冬季就比较温暖。
另外,干冬和湿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对北方农村而言,湿冬就意味着冬季会有大量的降雪,一方面地里覆盖的积雪对冬小麦有保温的作用,还能补充土壤营养。
另一方面,雪在融化时会让温度降低,降温不会影响农作物,反而会冻死一大部分越冬的害虫,同时雪水融化给庄稼地积蓄了不少水分,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干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一方面因为降水量不足,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也会受到墒情的影响,同时冬季没有降雪导致地里温度较高,也容易出现病虫害。
如果农历九月初九不下雨的话,就要看农历九月十三了,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冬天就会干旱少雨(雪),很有可能会闹旱灾。
老祖宗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农历九月初九的是否下雨,直接影响着冬季雨雪的多少,而农历九月十三的天气情况,也与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流传下了这样的农谚。
三、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

在各地也有类似的说法,如“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晴一冬”,意思是说重阳节这天下雨了,后面雨水就比较充足。要想知道今年冬天干旱与否,就要看这两天会不会下雨了。
如果重阳节这天没有下雨,就要等着看立冬这天是不是下雨,如果立冬这天也没有下雨,那这个冬季的雨水就很少了。与之类似的说法是,“重阳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
有些地方更是流传着“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阳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农谚。由此可以看得出来,在国内不少地方都有通过重阳节这天有没有降雨,来预测一下后面天气的俗语。

相关“九九重阳”的民间谚语很多,例如:“大雁不过九月九,小燕不过三月三(农历)”、“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阴一冬温”、“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等等。
而今年的重阳节没有下雨,而根据天气预报显示,九月十三也没有下雨的迹象,据此可以预测今年会不会是一个干冬吗?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各位看官,你说呢?
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分享、点赞、评论、收藏吧!
了解更多请登陆 风机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fengjikongzh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