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石承承) 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直接把我们“吹”进了寒露节气。俗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过渡,你准备好了吗? 所谓“露”,指的是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的水汽凝结物。 “露”多出现在晴朗且有微风的夜晚。夜间的晴朗,有利于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辐射冷却;微风则有利于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使得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 不过,受降水影响,这个寒露,我们和“露”恐怕是无缘相见。 在二十四节气中,有两个节气跟“露”有关,那就是9月7日开始的白露和今天开始的寒露。 两者有何区别? 简单说,如果白露节气代表着天气从炎热向凉爽过渡,那么寒露节气就意味着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过渡,气温更低,地面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 虽然名字中带了一个“寒”字,俗话也常说“树栖鸦,湿桂花,寒露百草枯”,光听着就有种冷飕飕的感觉,但在现实生活中,“寒露不寒”反而是一种常态。 过去五年,除了2015年,我们基本都是在“天气晴好”中迎来寒露节气。尤其是2013年,寒露到来时,我们仍处在“加长版”的夏天中(注:我市常年平均入秋时间为9月25日)。 而今年寒露,虽然有冷空气带着大雨来应景,但我市同样仍未入秋。 不管寒露节气的到来是否真的带着寒意,有些生活上的小细节,还是应该顺着节气的转换,做一些改变: 比如穿了一夏的凉鞋可以洗洗刷刷收起来了,因为“寒露不露脚”,尤其在老一辈人看来,防寒首先要从脚开始。 比如短袖的衣服也可以准备洗净收纳了,因为“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哪怕白天温热依旧,遇到早晚,若还是穿着夏装,恐怕还是会打个哆嗦。 又比如在饮食上也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多吃一些温和的食物,如鸭煲、红烧鸡、桂花糕等。 如此看来,寒露节气对日常生活而言并没有太大影响。不过,回到过去的农耕社会,这个节气的到来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寒露的到来,农民们已经做好了秋收的准备,尤其是用来秋收、冬藏的仓库。 过去,普通人家常用水缸或木仓来做“仓库”。稻谷收来后放入水缸内,在上面放上竹条,再在竹条上压上早稻草,并抹上一层米来防潮保暖。而木仓也不是用木条简单拼装,木头间的缝隙会用石灰封起来,加强防潮保暖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