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第十个年头。虽然目前最终的统计结果还没出来,但根据天猫平台63 分 59 秒成交额就突破千亿人民币的交易额来看。今年双十一交易额刷新历史新高估计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说到这里就有点不好意思了。今年双十一笔者的贡献实在有限。不但购物车里空空如也,甚至没等到夜里12点早早睡着了。双十一当天,笔者在各大购物平台的贡献值为零的可能性相当大。
不知有多少小伙伴会像我这样,在双十一当天什么也不买?是不是会觉得损失了一个亿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还真的做了一番研究:

双十一购物券越来越难抢是道理?
记得在最初的几年双十一购物节,我也是加满了购物车买买买的节奏。但渐渐地就觉得是有些疲惫了。想想看光看双十一活动规则都要花半个小时以上时间。托朋友抗价盖楼抢红包,还要看各种攻略确保不被坑。
为什么商家要把优惠活动设计得这么复杂,直接降价不就完了么?在知乎中看到一位经济学大神是如此解释这个问题的:
他做了个很形象的比喻,假设麦当劳给它出售的饮料定价卖给小华和小美。
如果饮料的定价是15块钱,有钱的小华是不会在意这个价格的,但没钱的小美会觉得贵而不去购买。这样15元的定价会让麦当劳失去小美这个潜在客户。
如果饮料定价在10块钱,小华和小美都会去购买饮料。这样麦当劳虽然赚到了两个人的钱,却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益。因为饮料定价即使到15元,小华也会去买单。而如今定价为10元,如此失去了潜在可以赚到的5块钱。
于是,麦当劳选择将饮料的价格定在15元,并发一张的5元优惠券给小美。这样就可以赚到最多的利润。当然这个优惠券在发放上需要有一定门槛。没钱的小美需要花一定的时间成本才能拿到这张优惠券。
这样的商业模型涵盖目前互联网上所有优惠券商业模式:将用户划分成价“价格敏感型”和“价格不敏感型”。对于价格不敏感型用户,他们可以第一时间买到想要的商品。对于那些“觉得贵”的用户,你只要花上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商家制定的复杂机制,也能拿到一个优惠的价格。如此商家就可以实现商品利润的最大化。
记得前几年我曾经看上了一款降噪耳机,放在购物车中心想双十一大促的时候再买说不定还能省两百。就一直让它躺在购物车里。有一次去坐长途动车,一路下来车厢里的各种噪音吵得我心神不宁。当时我就想,如果现在就能用上耳机多花两百也是值得。所以你真正需要的商品,提前入手未必就是损失。
之后,我也渐渐发现:对于大部分商品来说双十一价未必就是全年最低价。于是,渐渐地我变得不那么去关注双十一了。现在想买什么东西,去比价网站上看下大致的历史低价。如果和现在的价格相差不多,我就果断入手了。

双十一的由来与意义
2008年4月时,为了解决假货困扰的马云决定新开一个叫淘宝商城的平台(后改名为天猫),入驻者均需要证明自己是一家合法的公司。后来的阿里巴巴集团总裁、当时担任淘宝CFO的张勇被任命为淘宝商城的总经理。
但其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淘宝商城发展的极其缓慢。当时的消费者也分不清什么是B2C,什么是C2C。所以根本分不清淘宝网和淘宝商城的区别。2019年5月的一天,张勇和他的小伙伴讨论,似乎可以在秋季高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大促销活动,他们在日子的选择上想破了头,这是不知是谁来了个提议:
“要不就在11月11日吧,光棍节,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忽悠他们上网来购物。” “光棍节大促销”就这样定下来了。张勇团队开始与商家沟通,希望它们在那一天搞一次促销,全店五折,还要包邮。绝大多数的商家拒绝了他们的建议,最后只有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个商户参加。
2009年双十一当天,促销活动如约开始。连张勇自己都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促销活动。不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发生。它一大早就出差去了北京。谁知,当天上午,商户们准备的货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很多商家只得临时到线下店补货。张勇回忆起来如此说道:“我们没有想到,商家也没有想到,互联网聚合力量那么大!”
2009年双十一当天淘宝商城交易额为5200万,是日常交易量的10倍。淘宝双十一活动便由那时起开始了,也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网购开始高速发展的十年。双十一狂欢节当天的交易额的数字更是中国网购发展的一个代表数字。

▲2009年双十一淘宝商城的团队临时打印出了5000的字样 来庆祝当天的业绩
对于我们这些老网民来说如今双十一的优惠力度微博是全年最低,我们购物也未必都要选在双十一。但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网上购买我们平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各种商品。通过双十一,中国的网购普及速度也被加快了。相信有不少人都是通过“双十一”这个名词了了解网购并成为网购一族的。双十一交易量从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中国“网上购物”的普及和增长情况。这大概就是双十一对于今天中国网购市场的意义吧。
了解更多请登陆 动力配电柜 http://3683.bidadk.com/donglipeidian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