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角早报8月30日讯(记者 段学虎 通讯员 冯光海) 度过盛夏,作为“鸟类国际机场”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逐渐迎来生机勃勃的季节。鸟类开始踏上南飞之旅。27日,记者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获悉,自然保护区近日迎来了一个“稀客”,一只疑似“迷路”的火烈鸟飞临自然保护区,这是东营市乃至山东省历史上第二次该类鸟的观测记录。
8月27日上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的巡护科研人员进行巡护监测时发现,在水域中,一只高约100厘米,体型似东方白鹳的大鸟在水中觅食。科研人员敏锐地感觉到这只鸟的外形与平常自然保护区内出现的鸟类有些差距。经过进一步观察,科研人员发现,该鸟嘴短而厚,上嘴中部突向下曲,下嘴较大成槽状,颈长而曲,觅食时头往下浸,嘴倒转,将食物吮入口中,把多余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后徐徐吞下。脚极长而裸出,体羽白而带玫瑰色,覆羽深红,红白两色相衬,非常艳丽。

“从标志性的粉色弯嘴和粉色羽毛,我们断定这是一只火烈鸟。”巡护人员介绍,经过辨认,该鸟名为火烈鸟,多栖息于温热带盐湖水滨,以小虾、蛤蜊、昆虫、藻类等为食。性怯懦,喜群栖,以泥筑成高墩作巢,每窝产卵1-2枚。卵壳厚,色蓝绿,孵化期约1个月。
记者了解到,这是东营市乃至山东省第二次有火烈鸟的野外观测记录,上一次还是在2014年的秋冬之交,当时发现的也是一只单独个体。“根据火烈鸟的分布区域来看,这应该是一只生活在中亚、南亚的大火烈鸟。由于东营并不处于火烈鸟的迁徙路线上,而本次发现的火烈鸟又是一只单独个体,基本上可以断定该鸟为迷鸟。”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濒危动物红色名录,大火烈鸟主要分布于非洲、中亚、南亚等区域,分布广、种群数量较大,无威胁因子,但在中国并无分布,为数不多的几次发现记录也多是离散失群的单独漂鸟。1997年在新疆野外首次发现并确定该鸟在中国境内有分布,为中国鸟类新纪录,在四川也发现过一只该鸟亚成体。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则是两次发现了火烈鸟个体的记录。
在巡护时,还发现了骨顶鸡数量过万,有3000多只赤膀鸭,还有几百只灰雁,这些鸟比往年来的早些。它们到来表明黄河口2018年鸟类秋季迁徙拉开序幕。
了解更多请登陆 水泵 http://dg.bidad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