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2019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在鸟巢举行,最终李荣浩战队的邢晗铭获得了冠军。
有趣的是,在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人们惊讶的不是冠军人选的归属,而是《中国好声音》今年居然已经播出了?
决赛结束,还有观众不知道节目开播,《中国好声音》怎么了?
单从收视率排名来看,《中国好声音》开播便轻松破了2%,似乎势头十分强劲。
然而,在社交网络上,却鲜少见人讨论今年的“好声音”,既没有突出的选手代表,更没有广泛传播的作品。《中国好声音》的高收视率更像是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反而是《中餐厅》的“明言明语”出圈成功。
某周微博话题量对比:
来源:综艺势力榜
截止到决赛结束,入围决赛的四强选手微博粉丝居然还没达到1万,冠军选手邢晗铭只有不到4万的粉丝。
黄牛更是将决赛的门票甩卖。
其实,垂直对比来看,今年的“好声音”除了首播破2,之后每期在1.5%左右徘徊。
也许别的综艺节目可以拿这个数据吹嘘,但作为一档曾经现象级的国民综艺,已经走过8个年头的长寿节目,人们似乎嗅到了一丝日薄西山的味道。
从往年决赛的收视率就能看出,《中国好声音》近几年的颓势。
任何一档综艺节目,即使再火,做到第四季往往都是下坡路的开始。
观众追求的是新鲜,无论多好的东西每年一直重复,观众也会审美疲劳,《中国好声音》似乎也逃不过这个宿命。
选手:
人才储备断层,
“好故事”不再吸引人
2012年,《中国好声音》横空出世。
盲选“转椅子”、明星不当评委改当导师、导师之间的抢人大战、战队pk……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当时,节目组为选手打造的是“好故事+好歌曲”模式:唱得好固然重要,个人经历精彩更加分。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参赛的纯情女孩徐海星、自称哈尼族王子的李维真等等,他们带着或感动或搞笑的故事来到舞台。关于选手的经历,故事的真伪,观众甚是津津乐道。
徐海星
故事负责让人迅速记住选手,选曲则决定了传播宽度。
头几年的《中国好声音》几乎是最为成功的推广歌曲的平台,每周观众都想从节目里寻找到好听的歌,“好声音”起到了音乐风向标的作用。
张玮的《high歌》、李代沫的《我的歌声里》、丁丁的《爱要坦荡荡》……均是借由好声音的平台大火。
张玮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观众对真人秀的态度产生了变化。
对每位选手的经历从沉浸到质疑再到忽视,选手参赛的理由无外乎为梦想、为父母、为女友。
简单点说观众套路见得太多,已经很少会“真情实感”了。
至于选曲,今年的“好声音“重点偏移,开始讨论诸如《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这样的抖音神曲是否该出现在比赛中。
曾经诞生“神曲”的平台,如今需要靠着抖音神曲的热度来反哺节目,博取观众注意力?
最初几届的好声音热门选手,基本上都过得还不错。名气小的,接接商演;名气大的,迅速打入歌手圈。
吴莫愁、张碧晨、金志文、吉克隽逸等等,《中国好声音》里能叫出名字、有特色有实力的选手还是很多的。
吴莫愁 梁博 金志文 吉克隽逸
可为什么后面几季的选手水平就显得普通了呢?
尤其是到了决赛直播阶段,没有几个选手能撑得住?
李荣浩战队作为这一季的冠军战队,全员登上鸟巢舞台演唱《年少有为》,却成为整场“跑调”最严重的部分。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人才的储备是需要时间的。但好声音每年举行一次,通过几轮比赛迅速造星,这就造成了矛盾。
节目组挑选的选手既要唱得好,还要有特色、有星相,如果颜值高那就更好了……前面几季,已经四处搜罗、筛选出的选手,短时间内无法再找到同样素质的人。
当年第一季冠军的梁博夺冠之后沉寂了几年,最近又凭借作品再度回归到大众视野。
梁博
昨天决赛中的帮唱嘉宾周深,成了全场发挥最稳定的歌手。
周深
一方面说明他们足够优秀,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了近几季选手“矮子里拔将军”的尴尬境地。
导师:
频繁换导师,
好声音变身脱口秀
除了从选手身上看到槽点,好声音节目组也不放过从导师的角度“做文章”。
第一招便是更换导师,延续节目的寿命。
2016年,节目组邀请了自带大批粉丝和良好路人缘的周杰伦,首次担任导师会有怎样的表现,人们十分好奇。
去年是出口即可成段子的李健。
当然,节目组也有一些更换的导师存在感相对较弱的例子,比如齐秦、谢霆锋。
第二招则是挖掘导师间的火花,试图吸引眼球。
更换导师的目的,一是靠着自身魅力吸粉,更重要的是希望导师之间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可以看到,和“好声音”相关的热搜中,排在前面的基本都是导师间的互动。
陈奕迅冒充好声音学员,一下子被周杰伦听了出来。
哈林和李健不聊音乐,聊起了成语。
乍看之下挺有意思,仔细一琢磨,互动模式根本是“换汤不换药”。
导师互动的环节,也就是“抢人”的环节,为争夺一个选手导师们抬杠较劲,互相拆台的套路,从第一季用到了最后一季。
杨坤的“我今年办32场演唱会”,汪峰的“你的梦想是什么?”,都是在抢人环节诞生的“名言”。
然而到了第八个年头,那英老师还要一脸惊讶地问“是我先转的吗?”
观众早已没有了激情和好奇,想要知道选手选择了哪位导师。
导师间的互动,是为了诱引诱观众来观看节目,说到底,最终是要回归到选手和歌曲本身的质量。
但大段大段的抢人游戏,唇枪舌战,使得“好声音”越来越不像是一档音乐综艺,反而更像是脱口秀。聊得有趣还好,最怕一不小心就成了尬聊、尬抢。
制作:
版权风波重创,
新型选秀节目涌现
2016年,节目的制作方灿星与唐德公司就《中国好声音》版权一事对簿公堂。
此举对好声音节目组带来重创,“好声音”不得不改名为《中国新歌声》,并对节目进行了“微调”。
转椅子改为了从“山坡”上冲下来,盲选听到心仪的声音,导师即可按动按钮,让椅子从滑道上滑下来即代表选择成功。
要求导师自己设计战队的战旗,凝聚力量。
2018年,灿星重新争夺回版权后,又将红转椅改了回来。
今年则在规则中添加了一条“一键闭麦”,导师在抢人环节可对其他三位导师之一使用,被选中的导师椅子将被转回去且不能再发言。
诸如此类的调整,《中国好声音》每年都会进行。
但这些微小的调整,对整个节目的赛制与风格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导师+学员”组成战队,战队间互相pk,一直是灿星坚持的套路。不止在《中国好声音》,其他节目《这就是街舞》、《这就是原创》、《一起乐队吧》等均是采取此种形式。
尤其是李荣浩在今年夏天同时参加了《中国好声音》和《一起乐队吧》,有时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同样的套路用了8年,导师+学员的战队形式已经有些过时。
看看今年的音乐、选秀类综艺,《声入人心》采取首席+替补的非淘汰制、《我是唱作人》将选手分为上位区、中位区、下位区三档、《超级乐队》采取自由组队的形式,评委只负责打分点评的工作,将镜头交还给选手本身……
再看看去年大火的《创造101》,到了今年的《创造营2019》,热度骤降。
现在的综艺环境是,没有新鲜感,就会被忽视。
选手在变、观众在变、时代也在变,《中国好声音》也迫切地需要做出些改变。
不过话又说回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好声音的金字招牌,依然是音乐综艺中响当当的存在。
虽然最近几年,观众总是再唱衰“这是最后一季好声音了”,但开播收视率就能破2%,说明群众基础还是很扎实的。
不出意外的话,明年我们还将看到新一季的“好声音”,只是希望这次,节目组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唤起前几季“好声音”令人心潮澎湃的感觉吧。
你怎么看待今年的《中国好声音》?欢迎留言~
本文来源:稿事编辑部
责任编辑:孙艺琳_NK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