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曹亚瑟:谁是你心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人选?

2019-10-14 22:20:32浏览:106评论:0 来源:必达   
核心摘要:虽然推荐哪位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些冒险(因为这实际上是在“自取其辱”),回回没人能押准,但我推荐自己心目中值得获奖的

虽然推荐哪位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些冒险(因为这实际上是在“自取其辱”),回回没人能押准,但我推荐自己心目中值得获奖的作家总是可以的。所以我想根据分析,推荐这10位作家。

根据最近10年(2006年以来)获奖的情况,共有英语作家两人(多丽丝·莱辛、爱丽丝·门罗),法语作家两人(勒克莱齐奥、帕多亚诺)、德语作家一人(赫塔·米勒)、西班牙语作家一人(略萨),其余汉语、瑞典语、土耳其语各一人,所以,上述语系连续获奖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从地域上看,欧洲的几大语种都已获过奖,只有几个小语种可能性大些,虽然诺奖评委会力图躲避“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尽可能眼界开阔,但世界文学的中心毫无疑问仍在欧洲。所以,诺奖在10年中5次甚至6次颁给欧洲都是不会让人诧异的,今年仍然如此。

非洲是一片广袤的大陆,这10年中从没有获奖者,希望很大,应该给一个了;北美、南美都刚获过奖,暂不考虑;澳洲空白,可能性也极大,况且澳洲有多位世界级的大作家;亚洲只有汉语获奖,其他语种、地域还很广泛,还有可能获奖。

从文学样式上讲,前10年获奖的以小说家居多,只有一位诗人获奖,剧作家空白,这回应重点考虑。当然,再给诗人的可能性仍不能说没有。

至于美国,那么巨大的一个存在,虽然自托妮·莫里森于 1993 年获奖后,美国作家已有22年没有碰过该奖,但按照曾任诺奖常务秘书的贺拉斯·恩格道尔的说法,“美国文学太狭隘,太孤岛化”,这恐怕代表了整个诺奖评委会的看法。所以,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科马克·麦卡锡,都别等了,洗洗睡吧。

根据这些分析,我觉得下列作家获奖是我心所愿: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小说家、诗人

[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说家、剧作家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剧作家

[挪威]乔恩·弗瑟(Jon Fosse),剧作家、小说家

[匈牙利]纳达斯·彼得(Nadas Peter),小说家、剧作家

[黎巴嫩]阿多尼斯(Adonis),诗人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诗人

[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小说家

[索马里]努鲁丁·法拉赫(Nuruddin Farah),小说家

[澳大利亚]莱斯·穆瑞(Les Murray),诗人

不过,考虑了语种、地域、文学样式分布又有什么用?诺奖是从不安牌理出牌的。诺奖常务秘书安道格尔不就说过:“文学这件事,是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它有时就像粉刺,爱在哪里长就在哪里长,你不能控制它。爱尔兰那么小的一个国家,出了那么多好作家。并不是说美国很大,就一定有很多好作家。这个事情是没有‘国际公正’可言的。”

对了,他这样一说,我想起一个人,爱尔兰小说家威廉·特雷弗,老爷子86岁了,成就巨大,再不获奖,恐怕也等不及了。还有,约翰·班维尔,虽然正值壮年,但文笔绝佳,也是爱尔兰文学的巨擘,获奖亦毫无争议。

我们只能说,世界文学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太多了,他们谁获奖都不会让人感到惊诧,比如在候选榜上待了20多年的米兰·昆德拉,还有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荷兰作家塞斯·诺特博姆,葡萄牙作家安东尼奥·罗伯·安图内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英国作家A.S.拜厄特,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卡塔雷斯库,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阿尔及利亚作家本·奥克瑞,等等,还可以开列一长串的名单,他们都有资格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猜不中也很正常,若能轻易猜中,诺奖也就不叫诺奖了不是。

我希望获奖的10位作家名单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

卡达莱1936年1月28日生于阿尔巴尼亚的吉诺卡斯特的穆斯林家庭。他原来擅长撰写阿尔巴尼亚主流诗歌著称,后改写小说,出版过《亡军的将领》、《石头城纪事》、《一个首都的十一月》、《城堡》、《冷静》、《伟大的冬天》及《冬末音乐会》等长篇。苏东剧变后,他出走法国,开始反思,代表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以后的年份》、《破碎的四月》、《是谁带来了朵露蒂娜》(2004);另一类小说是卡达莱对阿尔巴尼亚过去几十年社会和生活的反思,代表作品有《梦幻宫殿》、《阿尔巴尼亚之春》、《春之花,春之霜》、《在女人镜子前》、《留利?马兹莱克的生活、游戏和死亡》、《月夜》及《意外》。

有评论家认为:“单凭《梦幻宫殿》一书,伊梅尔斯·卡达莱就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于2005年成为首届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2009年获阿图里亚斯王子奖。

中文译本:

《亡军的将领》(作家出版社,1992;重庆出版社,2008)

《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8)

《梦幻宫殿》(重庆出版社,2009;上海译文,2015)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花城出版社,2012)

《错宴》(花城出版社,2012)

《石头城纪事》(花城出版社,2012)

《雨鼓》(浙江文艺出版社将出)

《金字塔》(浙江文艺出版社将出)

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wa Thiong'o)

原名詹姆斯?恩古吉(James Ngugi),肯尼亚小说家和剧作家。

恩古吉1938年1月5日出生肯尼亚的利穆鲁,曾是虔诚的基督徒,大学后放弃基督教,并改掉英语名字,改名为恩古吉?瓦?提安哥。1962年,恩古吉发表剧本《黑隐士》(The Black Hermit),劝说知识分子放弃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投身社会改革,从此登上文坛。他以部族冲突和殖民统治为背景,写出了《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一粒麦种》。

1977年,恩古吉的剧本《我想结婚就结婚》对肯尼亚政权进行了尖锐批评,上演后遭禁,恩古吉也因此被迫害并遭囚禁一年。他在狱中日记(1981)中反思,认为要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而不是“在非洲的欧洲文学”。因而改为用本地的语言吉库尤语写作。《十字架上的恶魔》是他在监狱中用手纸写成的,也是恩古吉第一次用吉库尤语发表的小说。1982年,他流亡至伦敦,后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他的小说《乌鸦奇才》,影射肯尼亚莫伊政权。

恩古吉的其它作品还有《回归颂》、《血花瓣》、《母亲,为我歌唱》、《笔尖、枪尖与梦想》、《战时之梦》等。

中文译本:

《孩子,你别哭》(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大河两岸》(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一粒麦种》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小说家。

1942年12月6日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的格里芬,1944年至1948年间居住在东柏林。

1960年,汉德克进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和芭芭拉?佛里茨莫斯也是该团体成员。小说《大黄蜂》出版后,他成为职业作家和编剧。1966年,他的戏剧《骂观众》在美国新泽西普林斯顿的先锋派艺术家大会上深受瞩目。

他还出版了小说《小贩》、《别后短笺》、《错误之举》、《我在无人湾的一年》等小说;但更能代表他的成就还是戏剧,如《被保护人要做保护人》、《策马驰骋在博登湖上》、《此刻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驾独木舟旅行》、《失落的痕迹》等。

他的《卡斯珀》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中文译本:

《梦外之悲》(台湾,时报文化,1995)

《骂观众》(上海人民/世纪文景,2013)

《守门员面对罚球的焦虑》

10月8日,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的日子。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张名单,说某某某“会不会”在接着“陪跑”之类。我与朋友编译并在台湾出版过一本《纸上的王冠:谁是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介绍了世界上110位有竞争力的作家和他们主要作品。所以,我知道,这份名单是博彩公司的赔率名单,而不是诺奖评委会的候选名单,它的准确性当然会大打折扣。当然,正如瑞典学院院士、曾任诺奖评委会12年常务秘书的贺拉斯·恩格道尔所说,“哪位作家是全球文学精英,绝不是一个秘密”,谁都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包括博彩公司。比如,说“村上春树”10年陪跑之类,只是一个假象而已,谁知道他是否已在诺奖评委会的视野内了么?还有那位白俄罗斯记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虽高居立博博彩的榜首,但实际上是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她和村上都是博彩公司用来赚钱的“托”。

据我的判断,诺奖根本不会做这种“锦上添花”的事,哪位作家既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又能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这是绝无仅有的。畅销书绝不可能同时得到诺贝尔奖的,那样显得诺奖太没有品位了。你去看看,诺奖有哪一次不是颁给那些苦大仇深、低调而非主流的作家?正如给我写序的云也退先生所说:“阿摩司·奥兹,当世最知名的以色列作家,他的小说对诺奖来说太温情,太通俗易懂,选他得奖,不能反映评委们的慧眼识珠;米兰·昆德拉,走红过早,要想得奖,就必须有巴尔加斯·略萨的耐心和多丽丝·莱辛的体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上厕所都在写字的大才女,拿奖拿到手软,得不到诺奖,只皆因聪明风趣尽显于外,活得太滋润。”

虽然推荐哪位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些冒险(因为这实际上是在“自取其辱”),回回没人能押准,但我推荐自己心目中值得获奖的作家总是可以的。所以我想根据分析,推荐这10位作家。

根据最近10年(2006年以来)获奖的情况,共有英语作家两人(多丽丝·莱辛、爱丽丝·门罗),法语作家两人(勒克莱齐奥、帕多亚诺)、德语作家一人(赫塔·米勒)、西班牙语作家一人(略萨),其余汉语、瑞典语、土耳其语各一人,所以,上述语系连续获奖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从地域上看,欧洲的几大语种都已获过奖,只有几个小语种可能性大些,虽然诺奖评委会力图躲避“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尽可能眼界开阔,但世界文学的中心毫无疑问仍在欧洲。所以,诺奖在10年中5次甚至6次颁给欧洲都是不会让人诧异的,今年仍然如此。

非洲是一片广袤的大陆,这10年中从没有获奖者,希望很大,应该给一个了;北美、南美都刚获过奖,暂不考虑;澳洲空白,可能性也极大,况且澳洲有多位世界级的大作家;亚洲只有汉语获奖,其他语种、地域还很广泛,还有可能获奖。

从文学样式上讲,前10年获奖的以小说家居多,只有一位诗人获奖,剧作家空白,这回应重点考虑。当然,再给诗人的可能性仍不能说没有。

至于美国,那么巨大的一个存在,虽然自托妮·莫里森于 1993 年获奖后,美国作家已有22年没有碰过该奖,但按照曾任诺奖常务秘书的贺拉斯·恩格道尔的说法,“美国文学太狭隘,太孤岛化”,这恐怕代表了整个诺奖评委会的看法。所以,菲利普·罗斯、托马斯·品钦、科马克·麦卡锡,都别等了,洗洗睡吧。

根据这些分析,我觉得下列作家获奖是我心所愿:

[阿尔巴尼亚]伊斯梅尔·卡达莱,小说家、诗人

[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小说家、剧作家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剧作家

[挪威]乔恩·弗瑟(Jon Fosse),剧作家、小说家

[匈牙利]纳达斯·彼得(Nadas Peter),小说家、剧作家

[黎巴嫩]阿多尼斯(Adonis),诗人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诗人

[摩洛哥]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小说家

[索马里]努鲁丁·法拉赫(Nuruddin Farah),小说家

[澳大利亚]莱斯·穆瑞(Les Murray),诗人

不过,考虑了语种、地域、文学样式分布又有什么用?诺奖是从不安牌理出牌的。诺奖常务秘书安道格尔不就说过:“文学这件事,是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它有时就像粉刺,爱在哪里长就在哪里长,你不能控制它。爱尔兰那么小的一个国家,出了那么多好作家。并不是说美国很大,就一定有很多好作家。这个事情是没有‘国际公正’可言的。”

对了,他这样一说,我想起一个人,爱尔兰小说家威廉·特雷弗,老爷子86岁了,成就巨大,再不获奖,恐怕也等不及了。还有,约翰·班维尔,虽然正值壮年,但文笔绝佳,也是爱尔兰文学的巨擘,获奖亦毫无争议。

我们只能说,世界文学领域的超一流选手太多了,他们谁获奖都不会让人感到惊诧,比如在候选榜上待了20多年的米兰·昆德拉,还有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荷兰作家塞斯·诺特博姆,葡萄牙作家安东尼奥·罗伯·安图内斯,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英国作家A.S.拜厄特,罗马尼亚作家米尔恰·卡塔雷斯库,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阿尔及利亚作家本·奥克瑞,等等,还可以开列一长串的名单,他们都有资格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所以,猜不中也很正常,若能轻易猜中,诺奖也就不叫诺奖了不是。

我希望获奖的10位作家名单

伊斯梅尔?卡达莱(Ismail Kadare)

阿尔巴尼亚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诗人,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获得者。

卡达莱1936年1月28日生于阿尔巴尼亚的吉诺卡斯特的穆斯林家庭。他原来擅长撰写阿尔巴尼亚主流诗歌著称,后改写小说,出版过《亡军的将领》、《石头城纪事》、《一个首都的十一月》、《城堡》、《冷静》、《伟大的冬天》及《冬末音乐会》等长篇。苏东剧变后,他出走法国,开始反思,代表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历史小说,代表作品有《以后的年份》、《破碎的四月》、《是谁带来了朵露蒂娜》(2004);另一类小说是卡达莱对阿尔巴尼亚过去几十年社会和生活的反思,代表作品有《梦幻宫殿》、《阿尔巴尼亚之春》、《春之花,春之霜》、《在女人镜子前》、《留利?马兹莱克的生活、游戏和死亡》、《月夜》及《意外》。

有评论家认为:“单凭《梦幻宫殿》一书,伊梅尔斯·卡达莱就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于2005年成为首届首届布克国际文学奖得主,2009年获阿图里亚斯王子奖。

中文译本:

《亡军的将领》(作家出版社,1992;重庆出版社,2008)

《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2008)

《梦幻宫殿》(重庆出版社,2009;上海译文,2015)

《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花城出版社,2012)

《错宴》(花城出版社,2012)

《石头城纪事》(花城出版社,2012)

《雨鼓》(浙江文艺出版社将出)

《金字塔》(浙江文艺出版社将出)

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wa Thiong'o)

原名詹姆斯?恩古吉(James Ngugi),肯尼亚小说家和剧作家。

恩古吉1938年1月5日出生肯尼亚的利穆鲁,曾是虔诚的基督徒,大学后放弃基督教,并改掉英语名字,改名为恩古吉?瓦?提安哥。1962年,恩古吉发表剧本《黑隐士》(The Black Hermit),劝说知识分子放弃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投身社会改革,从此登上文坛。他以部族冲突和殖民统治为背景,写出了《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一粒麦种》。

1977年,恩古吉的剧本《我想结婚就结婚》对肯尼亚政权进行了尖锐批评,上演后遭禁,恩古吉也因此被迫害并遭囚禁一年。他在狱中日记(1981)中反思,认为要用非洲母语写真正的非洲文学,而不是“在非洲的欧洲文学”。因而改为用本地的语言吉库尤语写作。《十字架上的恶魔》是他在监狱中用手纸写成的,也是恩古吉第一次用吉库尤语发表的小说。1982年,他流亡至伦敦,后在美国的纽约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他的小说《乌鸦奇才》,影射肯尼亚莫伊政权。

恩古吉的其它作品还有《回归颂》、《血花瓣》、《母亲,为我歌唱》、《笔尖、枪尖与梦想》、《战时之梦》等。

中文译本:

《孩子,你别哭》(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大河两岸》(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

《一粒麦种》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

奥地利先锋剧作家、小说家。

1942年12月6日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的格里芬,1944年至1948年间居住在东柏林。

1960年,汉德克进入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并参加了青年作家团体“格拉茨人社”,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和芭芭拉?佛里茨莫斯也是该团体成员。小说《大黄蜂》出版后,他成为职业作家和编剧。1966年,他的戏剧《骂观众》在美国新泽西普林斯顿的先锋派艺术家大会上深受瞩目。

他还出版了小说《小贩》、《别后短笺》、《错误之举》、《我在无人湾的一年》等小说;但更能代表他的成就还是戏剧,如《被保护人要做保护人》、《策马驰骋在博登湖上》、《此刻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驾独木舟旅行》、《失落的痕迹》等。

他的《卡斯珀》已成德语戏剧中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在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堪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中文译本:

《梦外之悲》(台湾,时报文化,1995)

《骂观众》(世纪文景,2013)

《守门员面对罚球的焦虑》(世纪文景,2013)

《去往第九王国》(世纪文景,2013)

《左撇子女人》(世纪文景,2013)

《无欲的悲歌》(世纪文景,2013)

《缓慢的归乡》(世纪文景,2013)

《形同陌路的时刻》(世纪文景将出)

乔恩?弗瑟(Jon Fosse)

挪威小说家、剧作家。

1959年9月29日生于挪威霍格森德,目前居于贝尔根市。

1983年他以小说《红与黑》初试啼声。他的第一部话剧《我们永不分离》于1994年公演。乔恩?弗瑟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和戏剧,代表剧作有《母与子》、《黑夜唱着自己的歌》、《吉他手》、《夏日》、《秋之梦》、《冬天》、《死亡变奏曲》、《萨卡拉》、《莱姆布库》等。

弗瑟于1988年获得“新挪威语”文学奖,2003年获挪威文学协会奖,2005年获布莱格奖及挪威皇家圣阶奥拉夫骑士勋章,2007年获法国国家功勋勋章,2010年获易卜生文学奖,被公认为当代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中文译本:

《有人将至:乔恩·福瑟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纳达斯·彼得(Nadas Peter)

匈牙利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作家。

1942年11月14日生于布达佩斯,1965-1969年在布达佩斯一家杂志当记者。他还兼任剧作家和摄影家,从1969年起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97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家族故事的结尾》。1986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回忆之书》,彼得花了11年时间写作这本书,并让纳达斯一举成名。

2005年,他出版了最新的小说——三卷本《平行故事》,由《喑哑地带》、《夜晚深处》、《自由呼吸》组成。纳达斯花18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小说,两条主线通过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不规则地连接到了一起。纳达斯·彼得的其它小说包括《摄影趣事》、《年鉴》、《天上的爱和世俗的爱》以及《与理查德?施瓦兹对话录》等。

1993年,纳达斯被选为塞切尼文艺学院院士。2006年,他被选为柏林艺术研究院院士,在德国享有崇高声望。曾荣获匈牙利艺术奖(1989)、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1991)、莱比锡图书奖(1995)、法国最佳外国图书奖(1998)、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2003)等。

中文译本:

《平行故事》(台湾,漫步文化,2015;世纪文景年内将出)

阿多尼斯(Adonis)

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Ali Ahmad Said Asbar),叙利亚、黎巴嫩双重国籍,当代阿拉伯诗歌先驱。

1930年1月1日生于叙利亚的托塔基亚。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被其用作笔名。196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学习,1970年回到黎巴嫩,在黎巴嫩大学教授阿拉伯文学。1973年,他在贝鲁特圣约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其旨在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分4卷出版后,在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动,被公认为研究阿拉伯文学及文化的经典著作。他的《阿拉伯诗学概论》也是研究阿拉伯诗学的必备著作。

阿多尼斯迄今共出版《最初的诗篇》(1957)、《风中的树叶》(1958)、《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1961)、《戏剧与镜子》(1968)、《这是我的名字》(1971)、《围困》(1985)、《纪念朦胧与清晰的事物》(1988)、《如果只有大海可以睡去》(If only the Sea Could Sleep,三卷本,2000)、《身体之初,大海之末》(2003)、《出售星辰之书的书商》(2008)等22部诗集,并着有文化、文学论著近20种及部分译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荣获过布鲁塞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阿联酋苏尔坦?阿维斯诗歌奖、法国的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和马克斯?雅各布外国图书奖、意大利的诺尼诺诗歌奖和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比昂松奖等国际大奖,2011年入围格里芬诗歌奖。

中文译本: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译林出版社,2009)

《在意义的天际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我们身上爱的森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

波兰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扎加耶夫斯基1945年6月21日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出生后即随全家迁居格维里策。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82年移居巴黎,2002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贴近生活真实,抛弃了语言中华而不实的成分,风格简洁、朴实,富于思想色彩。扎加耶夫斯基着有诗集《震颤》(1985)、《画布》(1991)、《神秘主义入门》(1997)、《无止境:新诗和诗选》(2002)、《永恒的敌人:诗集》(2008)等,散文集《两座城市》(1995)、《另一种美》(2000)等。

他曾被授予波兰勇敢十字勋章,两度获得波兰复兴勋章。1992年他获得古根汉姆奖金,2004年获得由美国《今日世界文学》颁发的诺斯达特文学奖。

中文译本:

《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花城出版社,2015)

《捍卫热情》(花城出版社,2015)

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

摩洛哥诗人和小说家。法语作家。

1944年12月1日生于摩洛哥的北部城市菲斯,从小就在阿拉伯语法语的双语学校上学,后来他在拉巴特的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主修哲学,毕业后在摩洛哥的大学中教授哲学。1971年起,本·杰伦移居法国巴黎,获巴黎第七大学的社会精神病学博士学位。

1970年,本·杰伦发表第一部诗集《沉默笼罩下的男人》;1973年,的小说处女作《哈鲁达》在巴黎问世,此后陆续发表了诗集《巴丹杏树因创伤而枯萎》(1976)、《未来记忆》(1976)、小说《疯人穆哈与智者穆哈》(1978)、小说《缺席的祷告》(1981)等。

1985年,本·杰伦出版的《沙地之子》获得空前成功,入选龚古尔奖的决选名单;1987年出版《神圣的夜晚》是《沙地之子》的续篇,荣获当年法语文学最奖——龚古尔奖,成为北非法语区的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继《神圣的夜晚》之后,本?杰伦又出版了小说《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恋总是诀恋》(1995)。

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错误之夜》,他花了4年时间,重写了3遍,从而写出惊世之作。1999年,他推出小说《穷人的旅馆》;2004年,本?杰伦以小说《那耀眼的黑暗》(2000)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

1998年,本?杰伦的《为女儿讲解种族主义》一书获联合国秘书长授予的“全球宽容奖”;2005年他获得尤利西斯奖,2006年在地中海艺术节上被授予友谊与和平特别奖,2010年在拉巴特被授予国际诗歌奖。2008年5月,本?杰伦当选龚古尔奖评委会评委。

中文译本:

《神圣的夜晚》(译林出版社,1988;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

《错误之夜》(华夏出版社,1998)

《腐败者》(华夏出版社,1998)

《暗夜无尽》(台湾,皇冠,2006)

《初恋总是诀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努鲁丁·法拉赫(Nuruddin Farah)

索马里小说家,当代非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法拉赫于1945年11月24日出生在索马里的拜多阿。1965年,法拉赫创作了首部中篇小说《为何死亡如此之快?》;1970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一根弯肋骨》(A Crooked Rib)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76年,法拉赫出版了小说《裸针》,遭到索马里政府的警告,计划将其逮捕。法拉赫因而开始了流亡生涯,在其后的20年间,他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苏丹、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国任教,1990年定居柏林。直到1996年,他才在20年后首次回到索马里。

法拉赫的代表作品有“非洲独裁变奏曲”三部曲:《甜酸乳》(1979)、《沙丁鱼》(1981)、《芝麻关门》(1983);“太阳之血”三部曲:《地图》(1986)、《礼物》(1993)、《秘密》(1998)。这两个著名的三部曲奠定了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当代作家之一的地位。至2011年,法拉赫又完成他的第三个“回到索马里”三部曲:《链接》(2004)、《绳结》(2007)、《叉骨》(2011)。接连推出三个有震撼力的三部曲,这在世界文学范围内都不多见。

法拉赫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意大利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瑞典的库尔特·图霍夫斯基文学奖、柏林的尤利西斯奖,并于1998年获得纽斯塔国际文学奖。

中文译本:

莱斯?穆瑞(Les Murray)

本名莱斯利?阿伦?穆瑞(Leslie Allan Murray),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人。

穆瑞于1938年10月17日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北海岸的纳比亚克,在邻近的邦亚省长大并一直居住至今。

穆瑞对古典和现代语言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名专业翻译。1971年,穆瑞辞去了令人尊敬的翻译职业,在堪培拉从事公共服务并全职写诗。38岁时他的《诗选》出版,标志着他已跨入一流诗人之列。当全家迁回悉尼后,穆瑞却计划回到故乡邦亚,并于1975年买回祖屋,不时回去探访,1985年他与全家回到故乡,永久定居。穆瑞还在1973到1979年主编了《澳大利亚诗歌》,1991年起他担任《象限》的文学编辑。

莱斯?穆瑞的主要诗集有:《大教堂》(1969)、《诗选:乡土共和国》(1976)、《秋天开花的桉树》(1983)、《白日月亮及其它诗》(1987)、《牧歌的年轮》(1989)、《夏末火灾》(1996)、《向人类学习》(2000)、《双翼的房子》(2007)等,共出版过近30部诗集、2部诗体小说和多部散文集,被列入“澳大利亚100位国宝之一”。

他获得过肯尼斯?施莱瑟诗歌奖(1984)、澳大利亚勋章(1989)、格蕾丝·莱文诗歌奖(1990)、德国的彼特拉克奖(1995,这是首次由欧洲之外的作家获得)、T.S.艾略特奖(1996)、意大利的普雷米奥·蒙得罗奖(2005)等。

2007年,《纽约客》评价说他是“经常被提到的三或四个顶尖诗人之一”。穆瑞也是经常被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希望的竞争者。

中文译本:

(希望早日看到这几位作家的中译本)

,2013)

《去往第九王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左撇子女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无欲的悲歌》(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缓慢的归乡》(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形同陌路的时刻》(上海译文出版社将出)

乔恩?弗瑟(Jon Fosse)

挪威小说家、剧作家。

1959年9月29日生于挪威霍格森德,目前居于贝尔根市。

1983年他以小说《红与黑》初试啼声。他的第一部话剧《我们永不分离》于1994年公演。乔恩?弗瑟写过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童话、散文和戏剧,代表剧作有《母与子》、《黑夜唱着自己的歌》、《吉他手》、《夏日》、《秋之梦》、《冬天》、《死亡变奏曲》、《萨卡拉》、《莱姆布库》等。

弗瑟于1988年获得“新挪威语”文学奖,2003年获挪威文学协会奖,2005年获布莱格奖及挪威皇家圣阶奥拉夫骑士勋章,2007年获法国国家功勋勋章,2010年获易卜生文学奖,被公认为当代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中文译本:

《有人将至:乔恩·福瑟戏剧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纳达斯·彼得(Nadas Peter)

匈牙利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作家。

1942年11月14日生于布达佩斯,1965-1969年在布达佩斯一家杂志当记者。他还兼任剧作家和摄影家,从1969年起成为一名自由作家。

197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家族故事的结尾》。1986年出版第二部长篇小说《回忆之书》,彼得花了11年时间写作这本书,并让纳达斯一举成名。

2005年,他出版了最新的小说——三卷本《平行故事》,由《喑哑地带》、《夜晚深处》、《自由呼吸》组成。纳达斯花18年的时间完成这部小说,两条主线通过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不规则地连接到了一起。纳达斯·彼得的其它小说包括《摄影趣事》、《年鉴》、《天上的爱和世俗的爱》以及《与理查德?施瓦兹对话录》等。

1993年,纳达斯被选为塞切尼文艺学院院士。2006年,他被选为柏林艺术研究院院士,在德国享有崇高声望。曾荣获匈牙利艺术奖(1989)、奥地利欧洲文学国家奖(1991)、莱比锡图书奖(1995)、法国最佳外国图书奖(1998)、弗兰茨?卡夫卡文学奖(2003)等。

中文译本:

《平行故事》(台湾,漫步文化,2015;世纪文景年内将出)

阿多尼斯(Adonis)

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Ali Ahmad Said Asbar),叙利亚、黎巴嫩双重国籍,当代阿拉伯诗歌先驱。

1930年1月1日生于叙利亚的托塔基亚。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被其用作笔名。196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学习,1970年回到黎巴嫩,在黎巴嫩大学教授阿拉伯文学。1973年,他在贝鲁特圣约瑟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其旨在重写阿拉伯思想史、文学史的博士论文《稳定与变化》分4卷出版后,在阿拉伯文化界引起震动,被公认为研究阿拉伯文学及文化的经典著作。他的《阿拉伯诗学概论》也是研究阿拉伯诗学的必备著作。

阿多尼斯迄今共出版《最初的诗篇》(1957)、《风中的树叶》(1958)、《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1961)、《戏剧与镜子》(1968)、《这是我的名字》(1971)、《围困》(1985)、《纪念朦胧与清晰的事物》(1988)、《如果只有大海可以睡去》(If only the Sea Could Sleep,三卷本,2000)、《身体之初,大海之末》(2003)、《出售星辰之书的书商》(2008)等22部诗集,并着有文化、文学论著近20种及部分译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荣获过布鲁塞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马其顿金冠诗歌奖、阿联酋苏尔坦?阿维斯诗歌奖、法国的让?马里奥外国文学奖和马克斯?雅各布外国图书奖、意大利的诺尼诺诗歌奖和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比昂松奖等国际大奖,2011年入围格里芬诗歌奖。

中文译本: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译林出版社,2009)

《在意义的天际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我们身上爱的森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Adam Zagajewski)

波兰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扎加耶夫斯基1945年6月21日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出生后即随全家迁居格维里策。196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82年移居巴黎,2002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贴近生活真实,抛弃了语言中华而不实的成分,风格简洁、朴实,富于思想色彩。扎加耶夫斯基着有诗集《震颤》(1985)、《画布》(1991)、《神秘主义入门》(1997)、《无止境:新诗和诗选》(2002)、《永恒的敌人:诗集》(2008)等,散文集《两座城市》(1995)、《另一种美》(2000)等。

他曾被授予波兰勇敢十字勋章,两度获得波兰复兴勋章。1992年他获得古根汉姆奖金,2004年获得由美国《今日世界文学》颁发的诺斯达特文学奖。

中文译本:

《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花城出版社,2015)

《捍卫热情》(花城出版社,2015)

塔哈尔·本·杰伦(Tahar Ben Jelloun)

摩洛哥诗人和小说家。法语作家。

1944年12月1日生于摩洛哥的北部城市菲斯,从小就在阿拉伯语法语的双语学校上学,后来他在拉巴特的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主修哲学,毕业后在摩洛哥的大学中教授哲学。1971年起,本·杰伦移居法国巴黎,获巴黎第七大学的社会精神病学博士学位。

1970年,本·杰伦发表第一部诗集《沉默笼罩下的男人》;1973年,的小说处女作《哈鲁达》在巴黎问世,此后陆续发表了诗集《巴丹杏树因创伤而枯萎》(1976)、《未来记忆》(1976)、小说《疯人穆哈与智者穆哈》(1978)、小说《缺席的祷告》(1981)等。

1985年,本·杰伦出版的《沙地之子》获得空前成功,入选龚古尔奖的决选名单;1987年出版《神圣的夜晚》是《沙地之子》的续篇,荣获当年法语文学最奖——龚古尔奖,成为北非法语区的阿拉伯作家获此奖的第一人。继《神圣的夜晚》之后,本?杰伦又出版了小说《低垂的眼睛》(1991)、《盲目的天使》(1992)、《初恋总是诀恋》(1995)。

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错误之夜》,他花了4年时间,重写了3遍,从而写出惊世之作。1999年,他推出小说《穷人的旅馆》;2004年,本?杰伦以小说《那耀眼的黑暗》(2000)获得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

1998年,本?杰伦的《为女儿讲解种族主义》一书获联合国秘书长授予的“全球宽容奖”;2005年他获得尤利西斯奖,2006年在地中海艺术节上被授予友谊与和平特别奖,2010年在拉巴特被授予国际诗歌奖。2008年5月,本?杰伦当选龚古尔奖评委会评委。

中文译本:

《神圣的夜晚》(译林出版社,1988;北京师大出版社,1996)

《错误之夜》(华夏出版社,1998)

《腐败者》(华夏出版社,1998)

《暗夜无尽》(台湾,皇冠,2006)

《初恋总是诀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努鲁丁·法拉赫(Nuruddin Farah)

索马里小说家,当代非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法拉赫于1945年11月24日出生在索马里的拜多阿。1965年,法拉赫创作了首部中篇小说《为何死亡如此之快?》;1970年,他出版的长篇小说《一根弯肋骨》(A Crooked Rib)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1976年,法拉赫出版了小说《裸针》,遭到索马里政府的警告,计划将其逮捕。法拉赫因而开始了流亡生涯,在其后的20年间,他在美国、德国、意大利、瑞典、苏丹、印度和尼日利亚等国任教,1990年定居柏林。直到1996年,他才在20年后首次回到索马里。

法拉赫的代表作品有“非洲独裁变奏曲”三部曲:《甜酸乳》(1979)、《沙丁鱼》(1981)、《芝麻关门》(1983);“太阳之血”三部曲:《地图》(1986)、《礼物》(1993)、《秘密》(1998)。这两个著名的三部曲奠定了他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当代作家之一的地位。至2011年,法拉赫又完成他的第三个“回到索马里”三部曲:《链接》(2004)、《绳结》(2007)、《叉骨》(2011)。接连推出三个有震撼力的三部曲,这在世界文学范围内都不多见。

法拉赫获得过多种荣誉,包括意大利的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瑞典的库尔特·图霍夫斯基文学奖、柏林的尤利西斯奖,并于1998年获得纽斯塔国际文学奖。

中文译本:

莱斯?穆瑞(Les Murray)

本名莱斯利?阿伦?穆瑞(Leslie Allan Murray),澳大利亚最著名的诗人。

穆瑞于1938年10月17日出生于新南威尔士北海岸的纳比亚克,在邻近的邦亚省长大并一直居住至今。

穆瑞对古典和现代语言萌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成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名专业翻译。1971年,穆瑞辞去了令人尊敬的翻译职业,在堪培拉从事公共服务并全职写诗。38岁时他的《诗选》出版,标志着他已跨入一流诗人之列。当全家迁回悉尼后,穆瑞却计划回到故乡邦亚,并于1975年买回祖屋,不时回去探访,1985年他与全家回到故乡,永久定居。穆瑞还在1973到1979年主编了《澳大利亚诗歌》,1991年起他担任《象限》的文学编辑。

莱斯?穆瑞的主要诗集有:《大教堂》(1969)、《诗选:乡土共和国》(1976)、《秋天开花的桉树》(1983)、《白日月亮及其它诗》(1987)、《牧歌的年轮》(1989)、《夏末火灾》(1996)、《向人类学习》(2000)、《双翼的房子》(2007)等,共出版过近30部诗集、2部诗体小说和多部散文集,被列入“澳大利亚100位国宝之一”。

他获得过肯尼斯?施莱瑟诗歌奖(1984)、澳大利亚勋章(1989)、格蕾丝·莱文诗歌奖(1990)、德国的彼特拉克奖(1995,这是首次由欧洲之外的作家获得)、T.S.艾略特奖(1996)、意大利的普雷米奥·蒙得罗奖(2005)等。

2007年,《纽约客》评价说他是“经常被提到的三或四个顶尖诗人之一”。穆瑞也是经常被提到的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希望的竞争者。

中文译本:

(希望早日看到这几位作家的中译本)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器控制箱

http://3683.bidadk.com/kongzixiang1/

(责任编辑:必达)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肯尼亚失事客机114人全部遇难 黑匣子已找到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