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2019-10-22 15:24:09浏览:111评论:0 来源:控制柜   
核心摘要: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小编导读: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寒冷的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小编导读:霜降,它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寒冷的一个节气,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应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

所以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切忌未来连续三天不要吃生冷的食物。脚踝处要保暖,因为地上的寒气开始上升了。晚上睡前,记得热水泡手泡脚。数九寒天,从脚暖起!出门多穿点,多喝些温水 ,照顾好自己哦

保健脾滋阴润肺

吃柿饼· 吃白菜· 吃萝卜

防寒 防秋燥 防秋郁

《说文解字》解:“霜,露所凝也。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什么意思呢?

白露、寒露节气时,水汽——“露”仍有水形。

“霜降”时,露水已凝结成为白色的结晶物了。

从“露”变为“霜”,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度,水汽就会在物体表面凝结成一层薄薄的白色的冰晶,这个冰晶就是“霜”。

关于霜降你知道多少呢?

霜降三候

豺祭兽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杀兽陈列,古人说是“祭秋金”,也是别秋的一种仪式。

草木黄落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木叶飘零,飒飒风干,冬天即将来临。

蛰虫咸俯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咸”是皆,“俯”是低头,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霜降习俗

赏菊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赏菊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

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登高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霜降时节有登高远眺的习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可舒缓心情。

拔萝卜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农谚有“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吃柿子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有些地方的民众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他们这样解释: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吃牛肉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祈求在冬天里身体暖和强健。

吃鸭子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闽南民间在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非常畅销。

霜降养生“三板斧”

一、重养胃:

受到寒冷空气的影响,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会被骤降的气温所打乱,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会增多,胃肠负担重,容易诱发胃病。

因室外气温较低,外出时吸入的冷空气,会引起胃肠粘膜血管收缩,诱发溃疡。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另外,由于疲劳会引起胃肠供血不足,分泌功能失调,胃酸过多而粘液减少,使粘膜受到损害。

所以,霜降期间当注重胃肠养护,切记防寒保暖、饮食有度、避免疲劳。

二、重养肺: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仍以燥气当令,而干燥的气候环境很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如不及时化解,常会出现口舌干燥、便秘等干燥症状。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霜降属秋末时节,此时五脏属肺,肺主一身之气,要防治干燥症状,关键在于养肺润燥。

三、重滋补

霜降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我国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谚语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这是因为,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

中医养生-霜降后的养生法,快来看看吧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稿:宋利强 邓长琪

编辑:张珊丽

(责任编辑:控制柜)
下一篇:

配电箱价格:2021推荐配电箱_家用配电箱

上一篇:

「节气」秋将逝 冬将至|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