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评委难掩对决赛“求稳”的失望。
将代表中国内地出战2007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
8月22日,本届中国大学网络辩论赛决赛落下帷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终战胜重庆大学,摘得07国辩会网络辩论赛桂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三辩曹吉安也夺得决赛最佳辩手称号。
今日辩题重回大学象牙塔——“高等教育应该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可以说是紧密贴近辩手们的生活和体验,便于辩手们的充分发挥。但今天的比赛,用网友的话说——“中南赢得有道理,但赢得不好看”。
正反方激烈交锋
上半场,一向以攻守严密著称的重庆大学为正方,开场就展开了小范围防守战术,给高等教育下定义,认为其包括全日制和成人两种,以否定高等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来放窄立论面躲避对手进攻。重庆大学从辩题的两端立论:宽进可以给更多人受教育机会,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而严出则是对社会负责,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质量普遍下降的最好方法。
而反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则认为,现代社会有分工,人才需求有层次性,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考虑到现实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看,严进宽出才是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正方继续强化自己的立论,从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与塑造人的角度出发,强调只有宽进严出才更能够让更多人接受教育,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并多次就现实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变宽了好还是不好向对手发难。
反方接过剑锋,以“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变宽了,但每一条途径都加强管理,提高门槛,最终仍为严进”的观点将正方的进攻消解,并始终将攻辩的重心放在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上,认为资金、师资跟不上,“学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方法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还造成高校负债累累的情况。“99年至2005年,我国新增770所高校,平均每3天新建一所。我们可以三天盖起一栋大楼,但我们三天能培养出一位大师么?”一句反问,气势汹汹。
正方继而另辟战场,就高等教育应该严出还是宽出发起另一轮攻击,指出“宽出”与教育高质量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选修必逃,必修选逃”成为大学生的常态,并最终造成现今的大面积失业现象。反方一度被带入到陷阱中,最终指出“宽出”并非不管不问,而是“严进”与“严教育”下的高毕业率。
评委中场点评难掩失望
评委们的中场点评,难掩对双方的失望。石述思评委用一句玩笑话表达了自己对上半场两队的看法,“决赛的艺术就在于谁犯的错误更少,中南在这场不精彩的比赛中给我带来的痛苦指数要更小一些。”而评委老梁也认为双方表现太拘谨,没能带来一场高期望值的决赛。
下半场双方论点互换,但与上半场相比并无太大改观。或许是受中场评委点评的影响,双方将一些社会问题纳入辩论中。
正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针对反方重庆大学提出的资源匮乏问题,给出新观点,认为资源紧缺不一定是扩招带来的,更是由于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也正因为此,才造成现阶段中国蓝领人才的匮乏。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之路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下半场双方还一度纠结于某些数据论据,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生比究竟为1:10还是1:16”打了好几回合的口水仗,令评委不禁连连摇头。
“要问路在何方,先问身在何处”
“要问路在何方,先问身在何处。”这是今日最佳辩手曹吉安在辩论中的一句话,也是评委张泽群对两支辩论队的点评和寄语:“我在立论时没有听到自己想要听到的话,我想这正是因为你们作为辩论的一方,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处的原因。”
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立论时双方都没能将对论题的深入解剖与分析系统地呈现出来;因为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所以造成了整个辩论过程中“视野狭窄、观点偏激、论证简单而论据虚弱”。
评委老梁也指出,下半场双方的辩论言辞中充满了自己作为“211工程大学”学子的优越感,正是这种优越感使得双方无法将辩题外延。“辩论中不能脚踏实地,寄希望通过枯燥的数字来击倒对方。但这样的攻击是无力的。”
由于获胜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代表中国内地学校,于今年11月与海外高校教授,张泽群评委为这支队伍指出了几个自我提升的根本点,即哲学补课、更多的社会学思考以及系统的语言、思维训练。队员们要从自然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构筑自己的辩手观。
“我对辩论这个活动直到现在都充满了敬意,请大家莫把神圣当儿戏。”一句话,语重心长,道出张泽群的心声。
幕后:冠军是如何产生的
32支队伍,33天厮杀,她从第一天一直走到最后,最终笑傲群雄,摘得中国大学网络辩论赛的桂冠。她就是辩坛新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这支队伍是那样的年轻——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首支校常规辩论队,从04级法学院学生组建她算起,至今也不过短短3年时间。然而,她却取得过如此之多的骄人成绩:2005年成为“天伦律师杯”湖北高校法学辩论赛冠军队;2007年夺得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冠军称号;再到今天成为中国大学网络辩论赛冠军。这一路,她究竟是怎样走来的?
“我们就像兄弟姐妹”
提到队伍成功的原因,不论是教练还是队友,首先想到的就是“团结”二字。“团结的队伍无往而不胜!”三辩选手曹吉安说。
这支队伍组建三年,队员们也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观众们所熟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可能只有网辩赛上出现的三位辩手,然而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八九位不为人知的陪练队员。“没有这些队员的帮助,就不会有今天我们的胜利。”
由于辩论队坚持“以学生为主,锻炼学生能力”的原则,因此从拿到辩题开始准备、找资料到模拟辩论、分析与总结,各个环节都是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只做一些指导和点评。这巨大的工作量光靠参赛队员是绝对完成不了的,此时,陪练队友们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7月21日网辩赛开赛起,辩论队内部每天都要打一场模拟赛。陪练队员们会很仔细地去观看对手队的辩论比赛,揣摩其辩论风格,抓住其辩论特点,然后尽量模拟对手来测试参赛队员,使正式上场的队员能够适应对手的打法,提前做好准备。
“我还记得碰到湖南大学的那场比赛,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咦,怎么这么像啊!还有厦门大学那场也是如此,很多论点和论据,陪练队员们在模拟赛中都已经猜到了,在场上一点也不用慌。”说到这,曹吉安忍不住笑起来。队友们的精心准备给他们带来了信心,使得他们在每场比赛前都能做到胸有成竹。
由于上场的三位辩手每天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辩论赛,因此有时积攒了一大堆脏衣服都没有时间洗。有一次,队里的两位女队员发现了,就不声不响地把衣服拿去偷偷洗干净了才送回来。“我们当时很感动,真的觉得大家互相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二辩何卿源现在提到这件事,还会很激动。
一切为了学校的荣誉
对母校深深的感情,也是这支队伍能够一路吹响胜利之号的另一原因。
“你不要怪我喜欢夸我们的学生,但今天的成功的确首先要归功于我们的辩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总教练,人文学院逻辑学黄教授说到。
这次的网辩赛,队里原本并不是计划让徐小奔、何卿源、曹吉安三位辩手上的——他们刚参加完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又都要准备考研,但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学校临时决定还是派他们三人上场。
“我当时真的很不愿意。”何卿源告诉记者,“从3月份到6月份,我一直在打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已经身心俱疲了。但老师和我们做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学校的荣誉。想一想,只好一咬牙,上!”
曹吉安也是如此,原本计划在打完了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后,能够利用暑假的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下个学期的考研,可任务却来了。权衡再三,他放弃了原来的计划。一句话,“为了我们的学校。”
“而且我尤其要提的是陪辩队。他们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与贡献,他们流的汗水一点不比场上的选手少,却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但他们毫无怨言,完全接受学校的安排。这些令我们老师都是非常感动的。”提到陪辩队,黄教授的言语中有一种难以掩饰的自豪。
为了准备这次的比赛,辩论队所有的队员都牺牲了假期,整个暑假泡在了学校。每天早八点到晚九点,一直都要在基地训练。武汉的夏天热,只有晚上能够凉快些,因此队员们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回到宿舍查找资料直到深夜。“我想,还是一种对母校的荣誉感在支持着我们坚持下来吧。”曹吉安说。
“对辩论的热爱助我做选择”
今天会走上辩论这条路,是在决赛中获得“最佳辩手”称号的曹吉安之前没有想到的。
“我其实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曹吉安这样评价自己。“还记得是初高中的时候观看国际大专辩论赛,当时心里对辩论不过非常的向往罢了。后来考进了法学院,老师说学法律的口才一定要好,于是又参加了新生辩论赛。谁知往后就一发不能收拾了。”
对辩论的挚爱促使他做了很多选择,甚至包括搁置复习考研。“我当时真的权衡了很久。辩论赛要打这么久,而十一月份就要考研。我到底怎么抉择?两头兼顾可能就两头都顾不好。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暂时放弃考研,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因为我真的太喜欢辩论了。”
何卿源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他承认,虽然辩论能够使他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增加,但对于考研方面的科目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博’与‘专’前,我选择了‘博’,选择了接识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大师,接受更多的知识,我不后悔!”
“我们从来不苛求些什么,只要在辩论中我们付出过,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那些洒在辩论中的欢笑和泪水,是我们青春路上最美好,最壮阔的记忆。这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对于辩论的追求和渴望,更是光荣和梦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在自己的博客上,如是描绘自己。也许,这就是对于这支冠军队伍的最好诠释吧。
责编:陈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