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报道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几年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尚被视为辩坛新秀;近两年,该校辩论队却突然发力,蝉联全省高校法学辩论赛冠军,相继在全国大学生版权保护辩论赛、全国大学网络辩论赛、海峡两岸大学会计辩论赛折桂。
| |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支缺乏国际大赛经验的辩论队,在入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后,一路势如破竹,力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支强队,去年岁末站上了冠军领奖台。
并非一步登天
在强手如云的国际辩坛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向名不见经传,此次夺冠甚至被一些人讥诮为“暴发户”。
然而,该校辩论队主教练胡真圣老师很泰然:参加辩论的不过3名选手,但背后起支持作用的是整个学校的学术文化。赛前,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知识产权法学、民法学、财产法学、婚姻法学、社会保障学、金融学、文学、行政管理学、文物考古学、人口学、礼仪学等学科,数十位专家群策群力,为辩手们积淀了丰厚的思想力。辩论队的问鼎,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其实,倡导辩论文化的氛围,早已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形成。该校演讲与辩论协会成立逾20年,仅去年便招收了200多名学生,最多的一年曾招收800人。该协会每年面向全校新生举办辩论赛,至今已有22届。法学院“新生杯”辩论赛、公安学院“砺剑杯”辩论赛,每次都吸引众多学子参与。老师们长期为学生辩论提供义务指导,学校还承担所有费用,支持学生们参加省内外各种辩论赛,并为获奖者颁发“特别奖学金”。9位优秀辩手免试推荐读研。
元旦前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拿出22.5万元,重奖在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中,有所贡献的单位和师生个人,并宣布受奖教师在专业职务聘任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成为第二课堂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何要擦亮“辩论文化”的名片?“这对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园文化都有诸多启示。”校长吴汉东教授说,在辩论赛中,学子们不仅展现了辩才、文采、理义、风度等外在风貌,还体现出内在的文化品位、思想深度、学识积累,以及团结奋进的精神。而学校也可从中得到启发,如何彰显“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培养的独特优势。
本届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辩题,全部针对时政与民生,如对于城市流浪猫狗是否应该扑杀、购买盗版者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是否赞同送老人去养老院等,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方面内容。辩手们拟定了海量读书计划,并接受了60多场专题讲座、100场以上模拟赛和无数专项训练。辩手何卿源感叹:“辩论赛绝不是只讲辩论技巧,"耍耍嘴皮子",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对知识的感悟。多看书、多学习、多思考,涉足文史经管法等多学科知识,辩论时才能汩汩而出。”
在该校,“唇枪舌剑”不仅仅是法学生的专长与爱好。即使是在人们印象中埋头理账的会计学子,也积极参与各种辩论赛。会计学院指导老师贺欣认为,如果长期脱离现实,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学生们容易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辩论赛的思辨过程,其实也是对知识和实践的理解深化过程。
收获精神财富
现在的学生们都是“80后”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但在一场场辩论赛中,他们领悟到更多辩论之外的东西,比如热诚执著、团队合作、相互包容、甘于奉献等,这才是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一份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辩论队员邢璧琳这样描述心中的真实感受:“相识之初,人人都很自我,很嚣张。可是当真正并肩作战之时,才发现队友竟能把你想到的分毫不差地表达出来,而且更具文采或条理性。油然而生的不仅是相见恨晚的知己情怀,更多的是喝彩鼓掌的冲动。”
台前赢得掌声与光环的只有少数辩手,幕后却有多位陪练队员在默默付出。对此,陪练队员都很淡然。有人笑言:“同是革命工作,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谁射击,谁来装子弹,有那么重要么?”“在我的脑海里,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从没同上场的3位正选队员分开过。”国辩会的陪练队员之一邱雅说,他们上场了,我们没有。可是当他们在场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场下的我们比他们还要兴奋:兴奋于我们准备的对方观点全部准确地命中,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兴奋于场上队员临场机敏的反应,也会偷着想一想如果换成自己上场能否做到。(记者韩晓玲通讯员周苏展)
|
(责任编辑:刘昭华)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