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王稚登《立冬》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而始;冬者,终也,万物收藏时。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不知不觉,秋风已过。
那萧瑟秋风,泛黄的落叶,金黄的果实,农名伯伯在田间劳作的身影,似乎都离我们渐行渐远。
在秋季独傲一方的菊花也随着立冬的到来变成了一株独秀、迎风绽放的红梅。除了大自然自我节气调解变换而来的节气差异,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对节气的转变十分重视。

虽然我国古人的传统智慧下演变至今的一共有二十四节气,但是最为重视的却是“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被古人称为四立,或许这四个节气都是一段新季节起始的缘故,古人都尤为重视。
追溯到先秦时期,从那时起,在这四个节气中都会举行大型的祭祀或是其他的一些活动。比如,在立冬这天,古代皇帝都会举行“迎冬礼”。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讲讲这个“迎冬礼”的故事,

《吕氏春秋》有云:“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相传,在先秦时期的立冬时节,天子要做“换衣”仪式。在立冬这一天早晨,脱下一直穿的秋衣换上冬衣,穿戴完整之后,召见群臣并亲自给自己的大臣们赏赐冬衣。
这样授冬衣,迎冬礼的习俗一直持续到了北宋时期。

到了北宋,授冬衣的时间就发生了改变,由立冬时节改到了十月初一。
北宋《东京梦华录》有云:“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
自北宋开始,十月初一进行赐衣,且无论天气寒冷与否,都必须穿着朝廷赏赐的冬衣至少三天。上行下效,天子给臣子授衣。大臣也会给下属授衣。至此,由立冬衍生而来的授冬衣,由于时间的变更,也就演变成了授衣节。

再后来,由于对亲人和祖先的追思和祭祀。喝水不忘挖掘人,自己有了新衣服,当然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于是,到了唐朝,人们开始给逝去的先人送去寒衣,每到十月初一,大家都会自发的带上给先人做好的衣服,到江边或是其他开阔的地方将准备好衣服烧掉。由此,授衣节又演化成了寒衣节。

随着时间的变迁,立冬的习俗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也不断,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风俗了。在福建地区,立冬这天要用“四物、八珍”炖狗肉或是羊肉。在浙江地区,立冬要杀鸡或是炖鸭给家人补身体。有的地方则是要吃上一顿美美的炖猪蹄。

那么,在你们的家乡,立冬要吃些什么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告诉我。
(图片来源网络)
了解更多请登陆 plc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plckongzh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