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
11月7日19时32分,正式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这也是冬天的第一个节气。那个“一叶知秋”的季节总是如此美好而短暂,这一次,北方刮起了呼呼的西北风,南方迎来了冷飕飕的夜雨,冬天真的要来了。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记》唐·王维
作为漂泊在外的北方人,对于立冬记忆最深的是变天后,家人口中不停的叮咛以及那一盘盘热气腾腾的家庭手工饺子。官方说,饺子源于“交子之时”,立冬正是秋冬之交,所以老祖宗留下了吃饺子的习俗。
但我想,对于曾经天寒地冻而相对物质匮乏的北方而言,饺子绝对算得上“压箱底”的好吃食,“交子”更是代表着一家人能够围坐在一起,感受节令变化,以及期盼日日都平安喜乐的心愿。
对离家的孩子来说,立冬时节吃下的一碗饺子,更多的是珍惜和怀念那些有家人陪伴在身旁的时光,并在内心真心期待着下一次的见面。
补冬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立冬》唐·李白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也许是因为温度的降低,整个人好像都想要慢下来,于是自有一种属于寒冷季节的慵懒,恨不得每天都能将自己和床铺牢牢封印在一起。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本就应该是一个对自己好一点的季节。秋日里还没有贴到位的秋膘,赶在寒风真的来临前,可以再来一次冬补。
涮羊肉,起源于元代,兴盛于清代。据说,在清代宫廷里,每到立冬之时,有个规矩就是要吃涮羊肉。而羊肉,在我国一直是有温补功能的绝佳膳食,有利五脏,五脏温热了,才能够更好的抵御后面越来越寒冷的冬季。而因其不费事、易推广的特性,渐渐也就变成了民间的一大习俗,多年未变。
在《旧都百话》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实际上,温补的羊肉食补方法,并不一定要吃涮羊肉。当然喜好热闹和气氛的小伙伴,自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很有仪式感的去吃一顿铜锅涮肉。除此以外,居家过日子的人,也可以炖个滋补的小羊排或是广东羊肉煲,也都是不错的选择。不过一定要注意食用量,毕竟吃得太多物极必反,反而得不偿失。
赏冬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小时候的冬天,好像永远不怕冷,总是期待着下一场大雪,一家人相约去公园里拍雪景,可以堆雪人,又或者像电影《老炮》里演的一样,到湖里滑一场冰,当然,一定要选择合法、安全的场地。
但是渐渐的,开始变得讨厌这个伸不出手的季节,更讨厌下雪以后不但会脏兮兮,更是会变得易堵难走的马路。忽然之间,寒冷的冬季仿佛不再像儿时那么充满期待,可以有那么多忍不住大笑的乐趣。但实际上变得不是季节,而是我们的心情,大概是辛苦而疲惫的生活,让我们错过了曾经那些单纯的美好。
冬天之美,不会骗人,童叟无欺。落雪的日子,走进那个代表着至高权利和欲望的紫禁城,在那里曾经有人来过又离去,也有人一辈子锁在这“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方寸土地。雪落无声,每个宫殿屋顶上的走兽,静默的承受着时间流逝,守着比寒冷季节更刺骨的人心,一代代的过。
辛弃疾曾写道,“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英雄末路,美人迟暮,世代沧桑,得到或是失去谁人又能一一分清,最终不过梦一场。何不洒脱,欣赏人生经历的美景。
冬天之美,如梅的不骄不躁,绝不争宠。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如是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王安石也赞《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冕也借《墨梅》喻人,“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没有骄阳灿烂,没有裙角飞扬,没有更多的颜色陪伴,我们可能从没正经的欣赏过一次梅花。“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隆冬时节,不畏严寒,她愿绽放,你愿来吗?
了解更多请登陆 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kongzhi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