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文后二维码进房地产投融资群
昨晚,房地产融资监管又迎来一个大棒。 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将加强对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的融资行为的监管和风险提示,同时要求保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增长,严禁消费贷违规用于购房。
重磅|存在高杠杆经营的大型房企,融资行为将被加强监管
至此,从今年5月17日晚间银保监会下发23号文开始,房地产融资从拿地端(前融)、开发端(开发贷、供应链)到销售端(ABS、个人按揭),监管全部收紧。 之前我们一直认为,众多融资不具优势的小型房企生存境况会愈发艰难,将难逃被并购出局的命运。现在看来,大中型房企融资同样也是难上加难。
01
房地产融资收紧背景分析
综合7.30政治局会透露出的信号,对于这一轮房地产融资监管愈演愈烈的原因,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今年一季度开局经济增长超预期,但宏观杠杆率再度大幅攀升,而强势拉动经济增速的仍是房地产。这与坚持结构性去杠杆、优化经济增长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是相背离的。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增速6.4%,高于市场预期。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8%,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到4.6%。而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即宏观杠杆率)达到248.8%,创历史新高。 因此,在4月份政治局会议中,重申房住不炒,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并提出“宏观政策要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质的提升”。 二是,热点城市土地市场快速升温,“地王”再次频现,引发政策预警。自3月份以后,热点城市特别是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热度明显回升,土拍现场竞争激烈,数十家房企抢地、上百轮竞价、溢价率超100%的现象重新出现。住建部对房价、地价波动幅度较大的城市进行了预警提示。
02
本轮房地产融资监管脉络
从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23号文,重点管控房地产领域的违规融资行为,到7月初银保监会约谈信托公司,调控政策一发不可收拾。 以合规和控规模为主线,房地产信托融资、银行开发贷、境外发债、交易所ABS、地方金控平台、个人按揭购房贷款,密集迎来监管的规范和收紧。
地产锐观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据地产锐观察了解,目前房地产信托前融业务全部暂停,只能给符合432标准的项目放款,并且还受到新增规模的控制,只能到期一笔新增等量的一笔,信托公司只能优先保战略客户的融资需求。 “下半年没啥活可干了,可以放假回家喝茶了。”有信托公司地产风控人士表示,目前信托公司受限于规模,地产通道业务也基本暂停,业务部门纷纷将业务方向转向城投和消费金融。 银行开发贷层面,据财新报道,银保监会下半年将对30个城市、7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强化房地产开发贷和个贷合规要求,对违规向房企提供表内外融资、违规向购房者提供“首付贷”等行为进行整治。 有市场传闻,某股份制商业银行或因房地产信贷规模占比过大,已经叫停一切房贷放款操作,回缩规模。 某房企负责资金业务的人士同时表示,其公司合作银行的个人按揭贷款也有收紧之势,“每个月下半月的额度卡的比较紧,月底基本停止放贷”。
03
房企何去何从
据华泰证券(601688)研究所统计,今年下半年是境内地产债的到期高峰。2019年8-12月,地产债总计到期量2106亿元,其中8月-10月,地产债单月到期较大。 房企融资监管不断加码,叠加债务到期偿还压力,某大型房企融资总监用“非常艰难”来形容当下房企的处境。而应对融资压力,眼下房企的策略无非三种: 一是,放缓拿地节奏、减少资本开支。 继某千亿房企暂停拿地的传闻之后,某粉丝数有32万人的微博大V爆料,总部在广州(楼盘)的HJ字头房企也宣布了暂停拿地。不管传闻真假与否,这是房企应对困境做出的应有选择。
平安证券点评7.30政治局会议关于房地产的提法认为,自 5 月份以来,我国一直在收紧对房地产的融资政策,包括贷款、信托、海外发债等,监管领导也强调一国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风险。房地产调控的持续收紧会进一步打压房企的拿地热情,并影响到后续的新开工和施工,房地产投资的拐点可能会加速到来。
但房地产投资不会呈现断崖式下滑。西南证券(600369)分析,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库存和供给不足,在供给不足环境下,即使调控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也不会失速下滑,房地产投资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我们预计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将下滑至 5%-7%水平。
二是,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加快销售回款,加快资金回流。 前述微博大V还透露,某广州千亿Y字头房企计划在三季度开始,集团下属项目全线降价销售。不用管是哪家房企,加快销售回流是房企当下普遍做出的选择。只是,因为项目所处的城市、产品线、自身营销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综合分析看,当前,不仅中小房企面对生存困局,部分采用高杠杆、快周转模式而获得高增长的大中型房企,接下来的境况也将比较艰难。 从7.30政治局会议可以清晰看出,这一轮房地产融资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信贷资金不再继续流入房地产,而是流向制造业。在房地产强势降杠杆的调控政策下,高杠杆房企新增土储必然会收到影响,进而影响明后年的规模增长。 三是,开放项目公司股权融资,八仙过海加大自筹资金。
有啥方法,欢迎各位写留言,或加红姐微信进入房地产投融资群参与讨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地产锐观察。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了解更多请登陆 动力配电箱 http://3683.bidadk.com/donglipeidian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