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颜柳赵”何以成为书学常识?
——对书法史上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生成的研究
- 杨简茹
唐·欧阳询《小楷千字文》》
唐·欧阳询《小楷千字文》》
对于今天一位中国书法的初学者来说,从楷书四家“欧颜柳赵”中的某一家入手,似乎已是人们的首选。在很多时候,“欧颜柳赵”这个概念也常常是人们初学楷书时遇到的第一个书法常识。“唐初的欧阳询,中唐的颜真卿,晚唐柳公权和元代的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后人称他们的楷书为“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是大家临习的典范。”[1]类似的介绍在20世纪末期的书法入门、书法基础知识、书法初步等入门读物中比比皆是。相对于学术史上常说的“二王”、“欧虞褚薛”、“苏黄米蔡”等概念,“欧颜柳赵”当然更多应用于通俗的场合,但即便如此,将唐代的欧、颜、柳三家与元代的赵相提并论,内在也隐藏着极大的舛谬。
那么,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是何时被确立的?为什么要将这四家树立为学习楷书的典范?将一个元代的书法家和三个唐代的书法家并立,是否背后有抬高赵的用意在?20世纪著述之中对这个概念进行阐释和接受的人们,为何对这个明显与史不符的概念无动于衷?本文尝试梳理的,便是“欧颜柳赵”这个概念是怎样一步步被大众进而为专业人士所接受,并成为书法启蒙中的常识,以及它在何种程度上为此后的书法史写作所涵纳的。
唐·欧阳询《姚辩墓志》
了解更多请登陆
href="http://3683.bidadk.com/donglipeidianxiang/" target="_blank">动力配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