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俗话说“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当我们清早打开门,看见满地晶莹的时候,除了感觉到阵阵寒意以外,想不想知道霜是怎么来的呢?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之为“早霜”或者“初霜”。 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则称为“晚霜”或者“终霜”。在这春终秋初之间,被称为无霜期。
在我国南北之间,“初霜”出现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在大兴安岭北部,一般8月底“初霜”就会到来;在山东,一般到11月初才可见霜;到广州一带,可能要到1月上旬才能看到霜了。
虽然我们常说“下霜”,但霜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深夜或者凌晨时分,在临近地面的空气中形成的。霜能否“现身”,跟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气温要低
物体表面温度低 ,其附近空气温度却相对高,就会形成一个温度差。
假如这个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那么在较冷的物体表面就会冷却周围较暖的空气,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就会有多余的水汽从空气中析出。
如果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0℃,那么析出的水汽便会在其上凝为冰晶,形成霜。
与物体本身性质有关
假如在夜间同类、同质量的物体同时向外辐射热量,那么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越大的物体散发的热量就越多,自身冷却的速度越快,它的表面也就越容易形成霜。
另外,表面粗糙的物体要比表面光滑的物体更容易向外辐射散热,所以很多表面比较粗造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比如土块。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受云彩影响
天空没了云彩,地面如同“揭了被”。有云的话,会妨碍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所以很多时候霜都会出现在晴朗的寒夜,这个时候地面辐射冷却最强烈,更有利于霜的形成。
微风
有微风的时候,空气会缓慢地流经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就能不间断地供应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
而风很大会导致空气流动的速度非常快,水汽和物体冰冷的表面接触时间变短;同时,风速过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很容易混合,不利于降温,最终也会阻碍霜的形成。
研究发现,当风速达到3级或者3级以上的时候,形成霜的几率就会大大下降。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寒冷季节里的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才会出现霜的踪迹,而这种天气一般出现在冷气团笼罩的时候,所以霜出现后的几天天气往往比较晴好。
霜的消失
一是融化成水,二是升华为水汽。所以霜一般在日出之后会渐渐消失。
神话传说
关于霜降,还有一个传说呢!
有一女名吴洁,又名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九月十四日,她下凡来到人间,站在青要山中心最高峰上,手抚一把七弦琴,清音徐出,霜粉雪花随着颤动的琴弦飘然而下,洒在大地上。霜冻雪封,掩埋掉世间一切不洁。
cription="编辑提供的本地文件" sourcename="本地文件" />
这下你了解霜是怎么“降”的了吗?
(新华网河北频道综合自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等,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 杨丹宇 责任编辑: 袁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