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今年霜降是10月23日(农历九月廿五日)。霜降节气预示着天气渐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从表面的意思看,霜降是渐冷、开始降霜。确切地说,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疏松的冰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一般出现初霜,与霜降节气完全吻合。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白霜,千里沃野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可见“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那么霜是怎么形成的呢?气象学对霜作出的解释是,霜降时节,若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地表面温度降到0℃或以下,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便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形成细小的冰晶。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期间,也就是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现象,基本上都退出了天空的舞台。天气相对前期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就北方而言,冷空气过后,依旧是天高云淡,给人印象较深的也就是一次次的降温了。"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我国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祁连山区、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尔泰山区、北疆西部山区、东北及内蒙东部等地年霜日都超过100天,淮河、汉水以南、青藏高原东坡以东的广大地区均在50天以下,北纬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而纬度偏南的南方地区,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华南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福州以南及两广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1天,而西双版纳、海南和台湾南部及南海诸岛则是没有霜降的地方。
天气逐渐变冷,身体局部保暖不当或人体为适应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陈代谢等原因,使得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发病随之增多。中医专家指出,防秋燥、防秋郁、防寒是霜降期间的健康防护重点。秋燥表现为口干、唇干、咽干、便秘、皮肤干燥等。尤其是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一定要坚持医生的指导治疗,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因此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苹果、香蕉等滋阴润燥食物。秋末时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多吃生津润燥、宣肺止咳作用的梨、苹果、橄榄、白果、洋葱、芥菜、萝卜等食物,搓揉迎香穴鼻翼两侧,练练呬"嘶"音字功等,都有助于我们预防呼吸道疾病。晚秋时节的肃杀景象容易引人忧思,使人意志消沉、抑郁,因此应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羊肉和豆类等;还要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集体活动。另外,这个季节不是人人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应及时关注天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
霜降时节,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民间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肉鲜味美,营养价值高。柿子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生柿能清热解毒,是降压止血的良药,对治疗高血压、痔疮出血、便秘有良好的疗效,另外,柿蒡、柿叶都是很有价值的药材。
柿子虽然维生素含量丰富,口感良好,但是吃柿子应适量而止,一般认为,在非空腹的情况下,每次吃柿子以不超过200克为宜。不要空腹吃柿子和柿子皮;不要与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水产品同食;糖尿病患者、胃功能低下者不能吃,过度劳累、疲劳的情况下不宜吃柿子;不宜同含纤维多的食物一起食用。
而霜降吃柿子,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困,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有以讨饭为生。有一年霜降节,已经两天没饭吃的朱元璋饿得两眼发黑,四肢无力。当他跌跌撞撞走到一个小村庄时,顿时眼前一亮,发现村边的一处烂瓦堆里长着一棵柿子树,上面结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朱元璋一见,兴奋至极,爬到树上,吃了一顿柿子大餐,这才得以从阎王爷那里捡回了一条小命。而且一整个冬天没有流鼻涕,也没有裂嘴唇。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有一年霜降节领兵再次路过那个小村庄,发现那棵柿子树还在,上面依然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面对此情此景,朱元璋思绪万千,正是这棵柿子树才使自己免于成为饿殍。他仰望着这棵平平常常的柿子树,缓缓脱下自己的红色战袍,又亲自爬了上去,郑重其事地把战袍披在柿子树上,并封它为“凌霜侯”,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后,就逐渐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习俗。
登高望远、赏菊花仍然是霜降这一节令流行的雅事。菊花在古代即被视为“候时之草”,是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秋菊仍然盛开,国内很多地方要在这时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重视与喜爱。
霜降十月菊花生长旺盛,萌发力强,一株菊花经多次摘心可以分生出上千个花蕾,有些品种的枝条柔软且多,便于制作各种造型,组成菊塔、菊桥、菊篱、菊亭、菊门、菊球等形式精美的造型。又可培植成大立菊、悬崖菊、十样锦、盆景等,形式多变,蔚为奇观,为每年的菊展增添了无数的观赏艺术品。
霜降时节,万木开始凋零,一派萧杀凄凉的景象也引发了古代文人们的思绪和感怀,留下了许多诗词佳作。唐代诗人韦建《泊舟盱眙》: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唐代诗人武元衡《秋怀奉寄朱补阙》 :上苑繁霜降,骚人起恨初。白云深陋巷,衰草遍闲居。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已制归田赋,犹陈谏猎书。不知青琐客,投分竟何如。唐代诗人元稹《赋得九月尽(秋字)》: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玄阴迎落日,凉魄尽残钩。半夜灰移管,明朝帝御裘。潘安过今夕,休咏赋中愁。 唐代诗人白居易《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而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最为著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