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两个“龙头”目标是人民网对新闻宣传事业的坚守与当前重点内容产业的强化,那么“内容科技”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则蕴含了其对自身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构想。
从中可以看出,人民网的野心恐怕不会止步于媒体行业,而是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双轮驱动,尝试将内容产业能力与各个行业的场景相交相融,产生“化学反应”,在产业社会化大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最终重新定义内容产业,实现自身商业模式的蜕变和整个行业生态的重构。
为什么这么说,《规划》中有几处细节值得关注。
首先是“内容科技”这一理念的提出。
事实上,近年来,科技驱动、创新引领成为各行各业突破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深度融合发展中谋求转型蜕变的媒体行业也毫无例外地加快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技术新场景的应用和布局。此时,提出“内容科技”就好比前几年提出的“金融科技”,既概括了人民网立足传统内容产业,对技术应用的思考,也暗含其对未来广阔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
以此前颇受市场关注的第三方审核业务为例,在搭建高素质审核人才团队、推动制定标准、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等传统路径基础上,人民网将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风控大脑”。
此举意味着,第三方审核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可定制程度将大大提升,业务触角和涵盖领域也将全面展开。
此外,在内容运营、内容聚发等新业务,以及已有的舆情大数据、数据中心服务、移动端设计制作、融媒体中心建设、智能模式识别、视频交互等产品方面,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都将实现进一步赋能。
可以说,“内容科技”的提出是人民网科技基因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优化。通过发力ConTech,人民网不仅将引入科技这一关键生产要素,全面提高内容产业效率,更期待重塑从内容原创、内容运营、内容风控到内容聚发的全链条产业逻辑。
其次,《规划》已经透露出人民网实现向“内容科技”企业全面转型的具体路径,这是沿基础研究、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的立体化的战略布局。
《规划》在结尾的部分提出,将以人民网为依托筹建“媒体智能认知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主流价值观算法和精准传播、内容智能审核和风控评级以及基于内容传播领域的国家网络空间治理三方面的研究。这是带有非营利性质的科研工作,为国家决策和行业发展服务。
而在技术层面,人民网已通过参股人民中科(山东)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将中科院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到其内容风控业务中,将打造智能设备、系统平台、核心技术三位一体的产品体系。
也就是说,人民网已通过资本布局实现技术的自主可控。未来极有可能利用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引擎,在全面赋能自身业务的基础上向全行业开放,使得其有潜力为内容产业带来深刻影响,甚至构建出新的产业生态。
而在应用场景上,人民网正逐步从内容产业向更多产业延伸。例如《规划》中提到,在内容代运营基础上,积极向社区代运营、服务代运营方向拓展;并尝试打造一批垂直类互联网社群矩阵。在内容聚发方面,除运用大数据与AI技术聚合优质内容和提供精准的精品内容分发外,还可提供包含版权交易、运营培训、IP孵化、创意营销、内容电商、广告代理等的一体化“大内容应用服务方案”。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网接下来的发展逻辑已跳出一个新闻行业传统的行进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基础研究突破的基础上,将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占有技术优势,从而实现自身生产效率和全行业效率的不断提升。
人民网此次三年规划的真正目标是成为一家“科技中台业务”公司。
自阿里喊出“小前台,大中台”的管理模式以来,中台建设的理念越来越被各大巨头所关注。中台集合整个企业的数字、运营、产品、技术能力,对各业务前台形成强力支撑,使得前台业务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形成反应。
全媒体时代,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也使得内容产业成为一个渗透进入各行各业的横向产业,政务微博、企业公号、社区网站等莫不如是。而面对愈加复杂的互联网内容环境,即使是“专职小编”恐怕也难以应对,这时候一个强大的中台将为前台内容以及衍生业务的产生、运营、风控、聚发等提供高效可靠的支持。
人民网作为党政信息平台、代运营、舆情管理、第三方审核等内容产业领域深耕者和引领者,恐怕已更先一步觉察到“内容中台”这一市场需求与动向,因此其“内容科技”真正的应用场景将是面向全社会全行业。
至于人民网会不会打造出内容产业的“阿里云”,我们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了解更多请登陆 电气控制柜 http://3683.bidadk.com/dianqikongzhigui/